2024年12月3日,“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2024年大會”在北京清華大學成功舉辦,會議以“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為主題,邀請了論壇同仁及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全方位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發展。
共同努力 為“雙碳”事業再立新功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在開場致辭中介紹了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的成立和發展歷程。他表示,論壇致力于通過融匯各界的智慧,提出有利于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解決方案,同時論壇旨在集合各界的專業資源,深入研究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的制度、機制、戰略、規劃、碳排放的源頭控制,以及相關重大的科技專項等事項,為政府部門決策、企業機構發展提供學術參考和智力支持。展望未來,“雙碳”事業意義重大,論壇有責任擔當起國家重任,為我國的“雙碳”事業再立新功。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聯席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白重恩在致辭時表示,自2020年9月份中國政府宣布雙碳目標以來,過去幾年中,中國在減排、綠色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們在實現“雙碳”目標、提高再生能源占發電量的比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潛力有待充分實現。白重恩認為,如能在國內更好地實現潛力,就能在全球形成更好的示范效應;同時國際方面,在應對全球綠色轉型、減排責任劃分等方面也有很多事情可做。他強調,解決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學界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秘書長、中關村綠色碳匯研究院聯合院長、歐盟中國商會副會長王稚晟在會上做了2023-2024 年度的論壇工作匯報。他介紹,過去一年多來,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主辦、 承辦和協辦了多場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活動, 并完成了 《碳數據管理與增值研究》 等多個課題研究, 啟動了應對碳足跡、 歐盟 CBAM、電池法案等綠色壁壘的相關工作。論壇聯合發起了“碳”索之路城市行系列活動,已深入廣州、襄陽、安陽、永城等地,搭建政府企業互動平臺,促進科技創新技術推廣應用,助力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論壇論壇高度重視“雙碳”理念的傳播與教育,以走進校園、 線上直播、專欄等形式,深入向廣大青少年普及“雙碳”知識。展望來年,論壇將承續現有工作,以碳中和國際合作為重點, 交流互鑒,共同積極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重磅分享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雙碳”目標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聯席主席,國家碳中和科技委員會成員傅成玉首先發表了主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演講。他分享了更好助力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和更高水平的“雙碳”目標的三方面體會。一是要準確理解、正確應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二是第四次工業革命要求有全新的思維,建設新型的工業體系,實行新的產業布局和戰略規劃;三是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離不開有效的、真正市場化的碳交易市場。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成員、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原所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周大地圍繞《碳中和出路在于新能源發展》展開分享。他認為,近兩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光發電發展速度加快,但低碳轉型進展依然不夠快。低碳發展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現在實踐已經證明,新能源可以比原來的系統效率高成本低,能源供應系統向一次電力轉變,終端能源高度電氣化,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最優路徑選擇。當前要集中解決光風發電加快發展受現有電力系統難以消納的障礙,光電風電要通過配儲電,實現可調度穩定供電,擺脫新增光電風電依靠火電支撐,打破上網制約。中國如此之大的電力系統在增量上首先取得完全不依靠化石能源,同時逐漸取代火電存量,也將為全世界低碳轉型提供新型電力體系的系統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徐明演講題目為《碳足跡管理支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他表示,碳足跡即一個產品生命周期里面所產生的所有溫室氣體的總和。碳足跡管理的邏輯和思路與“雙碳”政策有本質區別,它是基于生命周期思想、以供應鏈為對象、以碳為抓手同時又超越碳、通過消費端發力。中國高度重視碳足跡管理,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在于其受到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碳足跡管理是對我國現有“雙碳政策”的重要補充。企業開展碳足跡管理工作,在于“算”“減”“報”三方面。
圓桌對話環節,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特邀研究員、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擔任對話主持人,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魯剛,北京索英電氣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理事長王仕城,云圖熔鹽儲能總裁、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特邀成員郭強,西門子中國智能基礎設施集團可持續發展負責人崔佳寧分別從自身實踐出發,圍繞“儲能助力綠色能源轉型”進行對話,就儲能起到的作用、儲能當前的“卷”、長時儲能的發展情況、儲能行業出海、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多個話題進行了干貨滿滿的精彩分享。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成員、國務院原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長、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徐錠明在圓桌互動時表示,隨著人類進入新的電能時代、新的電氣化時代、新的電驅動時代,隨著中國能源革命的深入,都帶來了兩大課題,一是儲能,二是氫能。其中,儲能需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儲什么”“儲多少”“誰來儲”“怎么用”六大問題。中國要建立科學的儲能體系,綠色低碳經濟適用,用這種現代化的儲能體系,來支撐我國新型的電力系統、新型的能源體系,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安全,完成“雙碳”目標。
觀點聚焦 碳資產的現狀、未來與開發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成員、中關村綠色碳匯研究院理事長兼院長、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創會秘書長、原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云演講題目是《基于碳信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她分享稱,生物多樣性信用,可以說是一種經濟工具,通過創建和出售生物多樣性單位,能夠帶來凈生物多樣性收益的措施,如保護或恢復物種及其棲息地等提供資金。為了減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可以購買碳信用來實現目標,同樣地,有志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企業,可以購買生物多樣性信用來實現目標。國際當前趨勢,就是用碳的這套思路來做生物多樣性信用,不過目前全球還沒有完全建成生物多樣性的信用體系,還需要多部門、多機構參與研究和開展試點示范。
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李翠平圍繞《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介紹》分享了中國自愿減排項目的審定核查要求這一當下熱門話題。她具體介紹了三大方面內容,一是CCER項目開發現狀;二是審定核查流程及要求,重點介紹了項目設計、項目公示、項目審定、項目登記申請、項目監測和減排量核算、減排量公示、減排量核查以及減排量登記申請共八個步驟;三是碳資產開發潛力分析。
圓桌對話環節以“全球碳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為主題,由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副秘書長吳宏杰主持,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特邀研究員、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特邀研究員、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梅德文,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偉,清華同衡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雙碳事業部總經理張照水四位嘉賓結合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就《巴黎協定》的第六條內容及其談判背景、未來可能帶來的市場機遇等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整體來看,在座嘉賓對國內和國際碳市場未來走向持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