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達成以來,“黑名單煤炭”已成為金融行業的口頭禪。銀行已經停止向煤炭項目提供貸款,而且保險公司、投資者也都正在退出這些項目。然而,在同一時期,煤炭需求飆升至創紀錄高位,推動這種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了兩倍。
在這種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金融家和非營利組織正在聯手制定替代戰略。他們說,第一步是讓煤炭重回金融主流。其目標是開發一種會計方法,使為煤炭提供資金的貸款人和投資者能夠證明他們正在幫助生產商向更環保的商業模式過渡,或者推動煤礦和燃煤電廠提前退役。如果他們能證明他們的財政支持比未做出行動所帶來的污染更少,他們就能在碳排放賬簿上獲得有利記錄。
提議包括所謂的“過渡信用”,這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希望將其與逐步淘汰燃煤電廠掛鉤的一種“碳抵消”。另一個想法來自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支持凈零排放的金融組織——格拉斯哥凈零排放金融聯盟(Gfanz),該聯盟與大型金融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的技術專家合作,提出了一個名為“預期減排(EER)”的實驗性指標。此外,洛克菲勒基金會正在建立所謂的“煤轉清潔碳信用”項目。荷蘭資產管理公司Robeco氣候策略師Lucian Peppelenbos表示,EER等工具將幫助“金融機構擺脫過去的碳排放數據”。
Gfanz的提案旨在計算金融公司對實體經濟脫碳的貢獻,它將適用于風力項目或太陽能裝置等氣候解決方案、水泥或鋼鐵生產商等有可靠計劃向更環?;顒舆^渡的大污染企業,以及可能需要完全關閉的資產如燃煤電廠。投資者可以從預計的減排中分得一杯羹,這有助于他們解釋在追求更環保戰略的同時投資于污染者所帶來的短期碳排放激增。
這些努力旨在量化一家公司未來的碳排放狀況,而不是僅僅依賴于目前的情況。法國資產管理公司Mirova氣候主管Manuel Coeslier表示,這將使投資者更好地了解那些為推動變革做出最大努力的企業。Mirova正與Robeco合作,幫助投資者衡量可再生能源供應商和電動汽車制造商等提供的資金支持所減少的排放量。考慮到圍繞使用避免碳排放核算來支撐碳抵消的無數問題,以透明和可核查的方式記錄這些問題將是避免虛假綠色環保聲明的關鍵。Coeslier稱,這樣的策略“將極大地幫助市場了解經濟脫碳的努力所在”。
不過,氣候活動人士對此仍持懷疑態度,稱大金融正在推出另一套復雜的金融工具,這些工具將在報告中大肆宣傳,并在大宗商品平臺上進行交易,但在現實世界中不會產生任何可衡量的影響。與此同時,大污染企業將更容易獲得融資。環保非營利組織Reclaim Finance的能源轉型高級分析師Paddy McCully表示:“EER方法存在一個根本問題,它建立在一個不可知的反事實基線之上。”
彭博新能源財經駐倫敦分析師Maia Godemer表示,顯然有必要為碳排放嚴重的企業提供脫碳激勵措施,但創造新的過渡專用工具或會計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債務市場已經推出了一些工具,比如與可持續發展掛鉤的債券,允許投資者為努力減排的污染者提供資金,同時避免任何公眾不滿反彈。Godemer指出,將某些產品標記為過渡工具可能“帶來洗綠風險”。
避免碳排放方法的支持者說,他們最終尋求的是阻止這樣一種情況,即投資者成功地使他們的投資組合脫碳,但沒有對實體經濟或大氣造成影響。Gfanz高級顧問Curtis Ravenel稱,人們擔心的是,過度關注資金排放——由貸款和投資造成的溫室氣體污染——可能會阻礙對那些需要改變但缺乏有效資源的公司的投資。他說:“你必須去有排放的地方,并努力降低排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