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思佳(右一)在海域拉防淤簾 哈電國際供圖
中新網哈爾濱7月13日電 題:哈斯彥電站建設者“轉行”環保:中國建設與綠色同行
中新網記者 王琳
由中國建設的哈斯彥電站項目,恰好位于迪拜Jebel Ali野生動物保護區。今年第四季度,哈斯彥電站將全面竣工,該項目現場副經理鐵思佳講述了為了環保事業“轉行”的故事,他說:“我們用實際行動,樹立了中國企業綠色建設的海外形象。”
迪拜哈斯彥電站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點項目,實現了中國投資、中國融資、中國總包、中國設計、中國制造、中國建造。該項目由哈電集團國際公司承建,鐵思佳擔任現場副經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老鐵”。
2016年,鐵思佳初到現場,高于50℃的熱浪、一望無際的金沙、蔚藍無邊的大海,令他震撼不已。作為這項重大國際工程的“二把手”,他初來乍到就帶頭“轉了行”,因為項目所在地是迪拜海岸線上最后一片原始生態自然保護區,“環保衛士”是他們的艱巨使命。
阿聯酋海洋環境組織(EMEG)緊緊地“盯”上了這個項目,鐵思佳拿出官方數據、試驗報告來證明:哈斯彥電站采用燃燒、脫硝、除塵及脫硫技術,實現高效率和低排放雙結合……但這些并沒有打動當地環保組織,只要任何一項環保指標沒有達到最高標準,5000多人的項目“說停就停”。
鐵思佳(左一)和外籍工作人員溝通環保事宜 哈電國際供圖
鑒于項目所處地理環境的敏感性,他們立即成立了環境法規辨識小組,聘請國際知名咨詢公司作為環境顧問,精心組織編制了《施工期間環境保護方案》《哈斯彥電廠項目海洋環境與生態調查報告》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等。歷時3個月,迪拜市政廳環境保護部門最終對實施方案予以批準,相關負責人對現場的中國團隊豎起了大拇指。
來不及慶祝眼前暫時的喜悅,哈斯彥項目團隊已開始面臨更大挑戰:如何保護海洋中的野生動植物。從制定方案到實施踐行,需要“擼胳膊挽袖子”親自上。同事開玩笑說:“老鐵,電氣專業出身的你,如今開始鉆研海洋工程和環境保護啦,這跨度有些大呀。”
一系列環保工作的序幕,是將施工作業區28850株珊瑚,移植到鄰近的人工島水下巖石上,他們要為珊瑚做一年至少四次的健康“體檢”;為了確保施工和海龜繁殖兩不誤,他們要及時將海龜蛋移到孵化區,待海龜蛋孵化后將海龜放歸大海。
除了“珊瑚醫生”和“海龜奶爸”,他們還擔任起“魚兒保鏢”。在執行“瀉湖移魚”方案時,針對如何減輕魚兒的“壓力”設有專篇陳述,比如應用濕手套持魚,持魚、放魚時應捧住魚的身體,禁止提魚的鰭和尾,應保持水槽中的空間寬敞等等。在精心護送下,這群迷失在瀉湖里的魚兒們重歸大海,享受了“貴賓之旅”。
建電站的老鐵,成為了珊瑚、海龜、魚兒的“老鐵”。鐵思佳曾做出過這樣的承諾:“哈斯彥電站采用世界最高的環保標準,我們會用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證明,中國企業海外建設以充分保護屬地生態圈環境為前提。”如今,項目即將建成,在這片海洋天堂中,魚兒繼續穿梭嬉戲,海龜回到這里產卵,珊瑚依舊健康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