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穩步推進“雙碳”目標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之際,煤炭開采和燃煤發電行業由于碳排放較高往往被視為夕陽產業,普遍認為上述兩大行業將走下坡路、產業面臨衰退。然而,在日前召開的信達證券2023年中期資本市場峰會上,基于對今年下半年及未來一段時期內供給、需求、價格等市場形勢的深入研判,信達證券能源行業研究團隊卻同時看好上述兩大行業未來的發展和表現。
據信達證券能源開采與電力公用左前明、李春馳團隊介紹,他們團隊對今年煤炭板塊的總體判斷是波動中拾階而上,電力板塊也有望迎來盈利改善和價值重估。
供給方面,客觀看待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煤炭供給增量,中短期煤炭有效供給增長仍較困難。需注意的是,國內統計口徑的產量增長并不等于有效供給增長,且階段性進口高增速或難持續。今年一季度,新能源發電保持高增速,由于來水較差導致水電發電量同比大幅下滑,年內來水情況或將持續較差,一季度以來三峽水庫流量長期處于近三年流量低位,今年迎峰度夏期間電力保供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作為能源安全的壓艙石,以燃煤發電為主力的火電還要“頂上去”,今年火電發電量大概率還將實現同比增長。
需求方面,經濟復蘇拉動煤炭、電力需求緩慢提升,邊際改善穩中向好態勢不改。值得關注的是,由于2022年冬季氣溫整體偏暖疊加春節前疫情和假期影響,導致今年1~2月煤炭需求整體較差帶來庫存累積,但伴隨宏觀經濟和下游需求的逐步復蘇,煤炭、電力需求整體呈現緩慢向好態勢。今年3月用電量增速回升明顯,且還是在居民生活用電“拖累”需求的背景下實現的。
價格方面,今年以來國內外煤炭價格震蕩調整,但剛性成本支撐下煤價繼續下跌的空間相對有限,價格中樞仍有望保持在良好區間運行。煤質下降或成常態,疊加資源枯竭或將加劇,同樣影響煤炭實際有效供給。當前一二級煤炭市場嚴重倒掛,煤炭上市公司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改革背景下有望加速優質煤炭資產注入、驅動煤企價值重估。而2022年主要受益于電價上漲,我國五大發電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均實現穩步增長、普遍減虧,但盈虧分化明顯,受燃煤成本高位運行影響火電板塊依然虧損嚴重。2023年一季度在成本端長協覆蓋率提升和煤價下降的帶動下,煤電板塊已實現大幅減虧,預計今年在成本端整體可控的背景下,電力上市公司業績或將有較大幅度的改善。
對于如何看待煤-電分歧、煤電投資回暖等現象,信達證券副所長、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左前明認為:煤電矛盾的本質是市場煤和計劃電的矛盾,是現有體制機制下的矛盾,需要國家從頂層設計角度采取措施去化解,加速電力市場化改革、落實電煤中長協制度是現階段的有效手段。煤價的季節性波動屬于正常現象,價格不波動才是不正常現象。電力是煤炭最大的需求端,電煤是煤電主要的成本項,目前煤價實際存在“雙軌制”,真正低價的長協覆蓋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外國際煤價回歸基本面后,其進口量、價對比去年均呈現有利于沿海電廠經營的趨勢。隨著新能源進入高比例時代,輔助服務機制必然需要進一步推進和落地,火電既能調峰又能頂峰,其投資價值應予以重估。
近兩年來,火電核準、建設進度加快,煤電新周期開啟。“十三五”期間,我國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停建緩建煤電產能近1.5億千瓦,2020年9月“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在運動式“減碳”的風潮下,出現談“煤”色變、呼吁關停全部火電等觀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更多理性聲音的發出,并且在2021年電荒、2022年西南“缺水”限電之后,大家對能源安全、煤電兜底的看法和認識都有所提升,而煤電投資回暖是正視傳統電源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作用的必然結果。當前新能源階段性消納問題逐漸顯現,需要重新審視新能源的增量空間,在電力系統高度電力電子化、等效慣量減少等趨勢下,電力系統需要保有和發展一定的傳統電源,以維持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