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北京市實現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雙下降。
“環境、氣候、經濟‘三本賬’,賬賬有收益。”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處處長梁文玥提供了一組數據:十余年來,北京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60%以上,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分別下降50%、40%、80%以上。同期,在GDP增長110%的同時,萬元GDP能耗下降近50%,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超50%。
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作出系統部署。2023年9月,北京市出臺《北京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梁文玥介紹,北京緊盯碳污源頭,聚焦能源、產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協同治理。例如,在能源領域,通過加快發展光伏、地熱等本地可再生能源,大幅提升外調綠電規模,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消費,2023年與2019年相比,降碳600余萬噸,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3萬余噸。在交通領域,一手抓老舊車淘汰、一手抓新能源車(機械)推廣,新能源及國五以上機動車占比超過70%,汽柴油消費量由2019年的660萬噸降至2023年的530萬噸,降碳300余萬噸,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分別減排兩萬噸和1萬噸左右。
同時,北京試行將碳排放核算評價納入環評,目前累計推動90余個建設項目開展碳污核算;修訂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級標準,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評級指標;創新制定《北京市企業和項目綠色績效評價指南(試行)》,依據碳污排放情況、資源環境效率和綠色經營等內容,開展企業和項目綠色績效評價工作,根據評級結果給予支持。
梁文玥說,減污降碳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市民也是主角。今年6月,京津冀聯合發布《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 低碳出行》文件,鼓勵全社會自愿主動參與減污降碳行動。市民可通過踐行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垃圾分類、節能節水等方式,推動減污降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