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OC細則的落地,暴露了美國試圖通過脫鉤中國,全面遏制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野心”。
與美國IRA和FEOC相呼應,12月13日韓國公布《強化電池循環產業競爭力計劃》,未來五年內提供38萬億韓元(約合290億美元)支持,加強跨部門協調,在標準法規、融資、上游礦產、海外建廠、電池回收、碳足跡等多個角度給予電池產業全面支持,全方位提升韓國電池產業競爭力。
在如此緊迫的情況下,中國需要主動出擊,全面梳理產業鏈,拿出有力度的反制措施——上游環節“限制出海”,卡住對方咽喉;電池環節給與出口補貼,對沖對方限制。只有這樣才能擊碎美國IRA戰略,保持住我國領先地位。
12月1日,美國能源部頒布“敏感外國實體(FEOC)”細則,進一步明確了對于FEOC的界定,其中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做出了諸多嚴格限制。
總體來看,中國目前在動力電池上游仍然具備絕對優勢,全球電池產業都依賴中國上游材料和設備,尤其是磷酸鐵鋰正極和石墨負極具有碾壓式的優勢。在電池環節,中日韓競爭激烈,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需要加大力度出海搶市場。
隨著歐美政策落地和日韓電池企業的崛起,中國如果不采取行動,現有優勢可能將被快速蠶食,甚至被反超,喪失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
美國FEOC細則背后“脫鉤中國”的陽謀
直接點說,FEOC規定就是針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來的,試圖削弱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考慮到FEOC認定直接關系到車企的補貼,細則的落地幾乎徹底堵死了中國新能源產業進入美國市場的可能性。
從限制范圍看,此次認定的“敏感外國實體(FEOC)”主要包括四個國家:中國、伊朗、朝鮮、俄羅斯。但考慮到后三個國家在動力電池領域布局有限,而新能源是中國的優勢產業,這一細則幾乎就是沖著中國來的。
不僅如此,美國FEOC細則還提到一句,即美國能源部對FEOC具備最終裁斷權。這樣一來,認定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可操控性就大大增加了。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風險系數也隨之提升。
不僅如此,美國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限制,可能給了日韓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目前,日韓等國電池產業嚴重依賴中國的原材料。韓國貿易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主要正極材料對中國的依賴度為硫酸鈷(100%)、前驅體(97.4%),石墨等負極材料也大部分(90%)來自中國。
可以預料的是,國內上游供應鏈企業為了符合美國IRA補貼條件,或將配合日韓企業在北美或與美國有FTA的國家大規模布局產能,并由日韓或其他外資企業控股。此舉將進一步限制國內電池出口,壯大美日韓聯盟的電池產業鏈,會助力美國建立脫鉤中國、自主可控的動力電池產業鏈的戰略實現,進而削弱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絕對優勢。
雖然中國目前在動力電池上游仍然具備優勢,但長期來看,隨著日韓等動力電池企業的崛起,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可能將被進一步蠶食,甚至反超。
多方圍剿,中國新能源產業優勢或將“不復存在”
從大國競爭的角度上考慮,作為中國為數不多擁有全球壓倒性優勢的產業之一,中國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優勢一旦“失守”,將讓中國失去在全球競爭中的重要“砝碼”,進而影響到中國在國際博弈中的競爭力。
時至今日,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的主戰場。與芯片行業類似,新能源汽車同樣是一個萬億賽道。據艾媒咨詢預測,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就有望達到11500億元,且還在高速增長。
放眼全球市場,2022年歐洲的電動汽車銷量增長了15%以上,每五輛售出的汽車中就有超過一輛是電動汽車。同期,美國的電動汽車銷量也增長了55%。截至今年5月,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僅僅突破了14%,這意味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增長故事才剛剛開始。
作為產業鏈核心環節的動力電池,也將長期受益這一增長浪潮。也正因為如此,動力電池也成為了各國博弈的重中之重。
從目前看,美國在本土化上的諸多政策限制,正在讓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大打折扣。按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IRA)規定,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如果不在海外當地建廠而是僅依靠出口,將還會面臨7.5%的額外關稅。
考慮到如今正處于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的加速期,美國在此時對動力電池產業鏈出臺限制政策,意圖已經十分清晰。中國一旦錯過這一高速增長的窗口期,后果不堪設想。換言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新能源打響保衛戰,我們是時候出手反擊了
當科技產業的競爭進入大國博弈維度,國家政策是推動產業發展,維持產業優勢不可或缺的重要舉措。中國新能源產業迫切需要國家更多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考慮到美國出臺的政策涵蓋礦產開發、冶煉、關鍵材料、組件、電池、電動汽車全產業鏈,主要目的是在新能源汽車和電池領域打壓中國供應鏈,發展中國以外供應鏈,雙方的博弈已進入全產業鏈競爭的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主管部門需要更多統籌考慮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尤其重點關注供應鏈上游加速在美國或其他海外市場建立合資企業的趨勢,避免上游一窩蜂的走出去配合美國政策,助力美國戰略失效。
另一方面,為了抵消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影響,有關部門或許可以牽頭出臺產業補貼政策,加大對電池出口補貼力度,對沖IRA影響,扭轉不利局面。
事實上,這一做法也是歐盟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應對策略。比如,歐盟出臺一系列針對性法案,包括發布了加速工業綠色轉型的《凈零工業法案》,力求提升凈零戰略技術及其關鍵部件的本土制造能力;提出《關鍵原材料法案》,推動在歐洲建立可持續和有競爭力的關鍵原材料價值鏈,降低戰略原材料對第三國依賴。
與此同時,歐盟成員國也在加速出臺類似舉措。法國生態轉型部等部門發布了《電動汽車補貼改革》提案,根據電動汽車制造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來確定補貼資格,為本土生產的電動汽車提供補貼。
跳出新能源產業,放在更長遠視角來看,在大國博弈的敘事里,向尖端科技產業發起沖擊固然重要,但面對其他國家的虎視眈眈,守住自身的優勢產業或許更為重要,也更具挑戰性和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