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商飛公司的ARJ21支線飛機和C919大型客機成功完成了國產商用飛機首次加注生物航煤試飛任務,展示了中國在綠色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試飛所使用的生物航空燃料是用餐飲廢油也即俗稱的“地溝油”提煉而成,各項物性參數均與傳統石油基燃料一致,符合國家標準及行業要求。國產大飛機喝上“地溝油”,為國產生物航空燃料的商業化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本次試飛所使用的航空燃油用餐飲廢油提煉而成,并以40%的比例與普通航空燃油調和。
當前,以生物航煤代替傳統航煤讓飛機翱翔藍天,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航空業競爭的新賽道。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提出“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目標,生物航煤是重要方向。中國民航局出臺的《“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生物航空燃油消費量達到2萬噸以上的目標,并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累計消費5萬噸生物航空燃油。
“參賽”生物航煤,是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公開資料顯示,從2008年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超過45家航空公司、37萬架次航班使用了生物航煤。2023年,歐洲議會航空法規要求,到2025年在歐盟機場起降飛機使用燃料中至少2%為“綠色燃料”,2050年將遞增至70%。這一規定將極大增加中國民航業的運行成本,從一個側面倒逼中國民航走以生物航煤逐步代替傳統航煤的發展道路,也是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賽”生物航煤,中國民航已贏在了“起跑線”上。一是具有技術優勢:中國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第四個擁有自主研發生物航空燃油技術的國家,早在2009年就正式啟動生物航煤的研發工作,2013年試飛成功,2015年完成首次客運商飛,現已擁有年產10萬噸生物航空燃油裝置;二是具有政策優勢,“生物經濟”已被寫入“十四五”規劃;三是具有“地溝油”供應充足的原料優勢。緣于上述“三大優勢”的賦能助力,在生物航煤的“賽道”上,中國信心十足,具有穩操勝券的領先優勢。
中國科技讓“地溝油”變成生物航煤,既減少了地溝油回流餐桌的風險,又實現了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變廢為寶、變害為利的成功探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航空燃油年消費量約3000萬噸,若全部以生物航空燃油替代,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5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5億棵,或者超過3000萬輛轎車停開一年。從這個意義上說,讓“地溝油”變成生物航煤,必將成為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綠色產業。
萬事開頭難。事實上,從地溝油變成生物航空燃油,從回收到加工的全流程成本,大約是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因此,讓這個產業規模化健康發展實非易事。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在于價格貴、產量少。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生物航煤年產能達到20萬噸、規劃產能超300萬噸,但相比每年3000多萬噸的航煤消費量來說,現有的生產規模顯然相差太遠。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盡快實現技術突破,降低生產成本;其次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地溝油回收體系,鼓勵生產企業提高產能,推動其商業化規模應用。
讓“地溝油”變成生物航煤,標志著中國綠色航空燃油時代的到來。這一高新科技,不僅證明了我國生物航空燃油技術的實力,更為我國航空工業的綠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我們“飛”向更加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