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不是通過新經濟中的代碼博取利潤,而是從日經濟中的土地中壓榨更多的資源。石油是舊美國的化身:在舊時代,大多數人用手工作,試圖從土地中提取黑色物質。
然而,石油工業經歷了20世紀下半葉最令人驚訝的革命之一,使一個衰落的工業恢復了健康。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企業家的作品,一個局外人從一個古怪的想法中看到了潛力,并堅持到底。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能源工業已經適應了顯然不可避免的衰退。分析師制作圖表顯示其石油和天然氣已經耗盡。
大型石油公司為了生存而全球化。喬治·米切爾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因為巨大的儲量被困在地表深處的頁巖中等待釋放。他花了幾十年時間來完善解鎖技術:將高壓流體注入地下,使巖石破裂,并為被困的石油和天然氣創造通道(壓裂),然后向下鉆井,再側向鉆井,以增加每口井的產量(水平鉆井)。
結果就是一場革命。在筆者撰寫本書時,頁巖層生產了美國一半以上的天然氣和石油,而2000年僅為1%。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到2022年,美國將成為能源凈出口國。米切爾是美國夢的化身。他的父親是一個貧窮的希臘移民,一個牧羊人,后來在得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經營一家擦鞋店。
米切爾必須打工掙錢才能完成大學學業,卻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他留下了超過20億美元的財富,得克薩斯的風景中點綴著他的慈善事業:他對大學研究部門和加爾維斯頓特別慷慨。米切爾也是企業家精神的代表人物。他沒有發現頁巖氣和石油:在他開始之前的幾十年,地質調查已經揭示了它們的存在。
他甚至沒有發明水力壓裂法:水力壓裂法從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使用了。他的偉大之處在于遠見和勇氣的結合:他堅信技術可以釋放達拉斯和沃思堡地下的頁巖層中的巨大能量儲備,他一直在與無情的巖石搏斗,直到它最終交出了財富。在學習石油工程和地質學之后,米切爾在二戰期間服役于陸軍工程隊。
離開軍隊時,他既表現出反叛者對大組織的不信任,也表現出賭徒的狡猾。他的職業生涯起始于得克薩斯州斗志昂揚的獨立石油生產商,而不是當地的巨頭。在職業生涯早期,他與芝加哥的一家博彩公司達成了一項交易,購買了一塊被稱為“野生動物墓地”的土地的所有權,并迅速鉆探了13口油井。
他還做過城市開發商。1974年,他在休斯敦北部的松林中建立了一個有計劃的社區林地,試圖解決城市蔓延的問題。林地包括社會住房和辦公室,以及價值百萬美元的別墅。固執是他最重要的品質。在行業領頭石油公司和投資者的嘲諷中,他花了20年時間在沃思堡周圍的土地上挖洞。
他說:“我從未想過放棄,即使每個人都說“喬治,你在浪費你的錢'。”然后,1998年,在米切爾接近80歲時,他的團隊突然想到用水代替黏稠的鉆井液。這大大降低了鉆井成本,并將巴尼特頁巖變成了“金礦”。米切爾對19世紀末的偉大企業家來說是一個熟悉的人物:一個癡迷于利用機械創新從無情的土地上爭奪資源的人。
這個時代也出現了兩項重大的發展,這兩項發展將震驚洛克菲勒和他的公司,而不僅僅是用水從巖石提取石油:用處于經濟核心的知識工人取代藍領工人,以及女性在勞動力中的進步。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頓不僅主持了一場技術革命,而且主持了一場影響到幾乎每個美國家庭的社會革命。
新的勞動力黃金時代的美國被人和機器統治著。這絕對是一個制造業經濟:1950年,36%的非農業私營部門員工受雇于制造業。道瓊斯工業指數由通用汽車公司和西屋電氣公司等工業公司控制。手工藝者受到廣泛的尊敬,被視為美國道德的典范,而不是教育證書競賽的犧牲品。
這也是一個由男性主導的經濟:男性外出工作,養家糊口,而女性留在家里撫養孩子,最多做一些兼職工作來貼補家用。20世紀80-90年代,這種“機器+人“美國”的等式被打破。里根的政策無疑加速了這種變化:1979-1983年,美國失去了12%的制造業工作,總共約240萬個工作崗位,部分原因是高利率和更高的工資。
隨著制造商變得效率更高,經濟從工業向服務業轉型,它們只是加速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的發生。制造業在GDP中的份額從1970年的23%下降至1990年的17%.即使在制造業蓬勃發展的時候,它也沒有像過去那樣創造很多就業機會:1983-1989年,制造業的實際附加值增長了30%,但是就業率只增長了5.5%。
來自國外的無情競爭迫使制造公司關閉低效工廠,采用新技術,或將業務轉移到國外,從而降低生產成本。與此同時,知識工作者尤其是信息技術和金融服務部門的知識工作者進步迅速。像微軟和蘋果這樣的智力密集型公司取代了福特汽車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成為現代的象征。
即使是老公司也變得更加智力密集:制造商專注于為精確的利己市場生產高度工程化的產品,而不是面向大眾市場的標準化產品。他們投人了更多精力來塑造用戶對產品的看法,在廣告和品牌管理上花費巨資,而不是對產品本身進行投入。亨利·福特曾經問過:“我只想雇用干體力活兒的人,為什么總是雇來一些想給我做腦力活兒的?”到20世紀末,干體力活兒的人反而變得多余。
與此同時,男性主導的經濟讓位于性別更加模糊的經濟。16~64歲的男性勞動力占比從1950年的91%下降至2000年的84%,而女性勞動力占比從37%上升至71%.大腦經濟進步最令人不快的副作用之一是,完全退出勞動力隊伍并成為國家監護者的男性人數顯著增加。
那個時代見證了丹尼爾,貝爾所稱的“后工業社會”從工業美國的子宮中誕生。經濟生活的重心從制造東西轉向灌輸想法從工廠到辦公園區,從鋼鐵廠到大學。對信息技術和金融專家的需求量特別大。金融和保險收入占美國GDP的份額從1947年的2.4%穩步上升至2006年的7.6%.金融業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比如數學和物理學博士。
2007年,德高望重的加州理工學院有1/4的畢業生進入了金融行業。隨著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的轉變,分析經濟深刻變化的一種方式是觀察經濟的整體體量。在典型的工業時代,美國已經用事物的大小來衡量它的實力,覆蓋了大片土地的巨型工廠和遍布地球表面的巨型礦山。
20世紀80-90年代,美國經濟竭盡全力實現馬克思的預言,即“所有固體都融化在空氣中”。硅的電學性質的發現和材料科學的進步意味著日常物體可以變得更小更輕。組裝收音機不再需要用笨重的柜子來裝真空管,金屬可以軋制成更薄的片狀物,輕質光纖可以取代銅,建筑師可以用較少的混凝土或鋼材建造住房。
與此同時,服務業擴大了: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辦公園區而非工廠工作,或者即使他們確實在工廠工作,他們也在協調生產流程,而不是從事實際生產。這打破了經濟增長與更多實物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長期聯系。
1980-2000年,美國的實際GDP翻了一番,但是美國經濟消耗的非燃料原材料的原始噸位在這幾十年里基本保持不變。這意味著GDP增長的唯一解釋必須是思想世界帶來了增量。經濟生產過程中,產生同比例的實際GDP所需消耗的物質實體的重量減少了,這將帶來許多好處。它減少了浪費和污染。
公司提高了投人產出比,減輕了世界的負擔。它也加速了全球貿易。越輕的東西越易于低成本地運過國界。這樣做的邏輯結論是,你可以將物理對象變成虛擬對象,通過互聯網從一個國家發送到另一個國家。三維打印現在允許人們以虛擬形式向世界各地發送實物。女性工作者的進步也徹底改變了美國生活的基調。
結語
這是一個數字問題:2000年,女性占美國勞動力總數的近一半,其中一半以上的女性已婚。這也是一個地位問題:女性在專業領域進步很快。2014年,女性經營著一些美國最好的公司,如百事可樂公司、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和W.L.戈爾公司,女性占專業工人的51%,獲得了近60%的大學學位,并且開創了約40%的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