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華:碳中和目標實現高度依賴于低碳技術的成熟應用
學思平治
10月11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24年年會之“科技支撐與法治保障,協力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合會副主席、原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發言時表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要求全球溫室氣體的凈排放要降至零,這不僅涉及能源結構的根本轉型,也包括工業、交通、建筑、農業等各個領域的深度減排,達成這一目標的高度依賴于低碳技術的成熟與廣泛的應用。
根據國際能源署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正在示范或者原型階段的技術預計將貢獻2050年能源系統凈零排放情景下35%的減排量,但仍有許多關鍵的技術仍處于研發和實驗階段,尚沒有達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成熟度,面臨技術瓶頸和市場接受度的挑戰。
解振華分析,對中國而言,雖然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在不斷提高,但受制于儲能技術和智能電網技術還需要煤電作為調節能源,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一些工業和制造業由于特殊的工藝決定了無法自身實現零碳,還必須考慮碳捕獲技術,要聚焦持續支持變革性的低碳能源技術,特別是電力、可再生能源、核能、氫、綠氫、工業和交通脫碳、循環經濟等等的關鍵技術,突出顛覆性技術創新,這些都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重點。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2023年,中國的風電和太陽能裝機容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截止到2024年6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3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國內的銷量433.9萬輛,出口60.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了35.1%和13.2%。今年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月度銷量滲透率超過了50%,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中國空氣質量的治理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2013年到2023年間,中國的PM2.5、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54%和81%,重污染天數減少了90%。
“在取得進展的同時,我們認識到中國的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煤炭比重還比較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的壓力尚未有得到根本的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內生動力還不足,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部分區域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尚未有得到根本的扭轉,還不能夠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環境的需求。”解振華強調,必須圍繞“雙碳”目標,統籌降碳減污為抓手,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調整,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解振華: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氣候變化事務原特使】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余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余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臺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并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新華網、央視頻、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以及經報送遴選評薦《中國黨政干部論壇》、《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國財政》、《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外交評論》、《政治學研究》等近百本中央級核心期刊正式入選長安街讀書會干部學習核心來源期刊,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累計固定讀者百余萬,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準,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