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重工)公告稱,公司A股股票將自2025年8月13日(即異議股東現金選擇權申報日)開市起連續停牌,此后進入現金選擇權行權申報、清算交收階段,不再交易,公司股票繼續停牌直至終止上市。8月12日為最后一個交易日。
據悉,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船舶”)擬以向中國重工全體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中國重工。中國船舶為吸收合并方,中國重工為被吸收合并方,即中國船舶向中國重工的全體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交換該等股東所持有的中國重工股票,換股比例為每1股中國重工股票可換得0.1339股中國船舶股票,交易金額達1151.50億元。
本次合并完成后,中國重工終止上市并注銷法人資格,中國船舶將承繼及承接中國重工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及其他一切權利與義務。中國船舶因本次換股吸收合并所發行的A股股票將申請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流通。屆時,中國船舶總資產將超4000億元,營業收入超1300億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船舶制造上市公司。
中國重工在《報告書》中提到,本次交易是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思想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推動存續公司內強質地、外塑形象,完善國有上市公司產業布局,提升資產質量和運營效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支撐力量。合并完成后,新的 “中國船舶” 將成為國內市值最高的造船企業,在全球范圍內也將躋身第一梯隊,與韓國現代重工、三星重工等國際巨頭形成直接抗衡之勢。
當前全球船舶工業迎來復蘇,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等指標持續改善提升,船舶制造企業迎來發展的關鍵機遇。與此同時,航運業的綠色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2023年7月,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了“2023年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調整“減排目標”,到2050 年左右達到凈零排放。至此,新能源船舶成為全球造船業競爭的新焦點。機構數據顯示,自2023年起,全球新船訂單中新能源船舶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2024年這一比例已達到15%,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50%。
中國重工認為,對于目前的存量船舶,短期內無法迅速全部淘汰,針對現有船舶的能效提升是當前減排的關鍵路徑,主動力和輔助設備節能、傳動裝置系統優化、航程智能優化可以有效減少現有船舶的燃料消耗和碳排放。對于新建船舶,燃料替代則是實現長期減碳目標的關鍵策略,液化天然氣(LNG)、電池/混合動力、LPG、綠色甲醇和綠氨,以及利用這些清潔方案的雙燃料驅動船型將逐步成為替代市場的主流。
國家相關部門相繼頒布《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等行業相關政策,瞄準現代航運等重點目標,著眼我國船舶工業轉型升級需求,全面推動船舶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化發展,提升重大技術裝備制造能力和質量水平。在此背景和形勢下,我國核心造船企業發展迎來了由大向強的決勝期、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創新開拓的關鍵期。
在此歷史機遇之下,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均為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本次交易能夠進一步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助力存續公司抓住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機遇,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業,成為全球造船業發展的引領力量。合并后的新公司也將承擔起更多的國家戰略使命,在推動新能源船舶技術國產化、提升我國在全球船舶工業綠色發展領域的影響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船舶在大型郵輪建造領域已實現突破(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愛達?魔都號” 交付),在民用船舶的新能源應用研究上也有不少嘗試。而中國重工則在軍船動力系統、深海裝備領域積累深厚,其在船舶動力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望為新能源船舶的動力系統優化提供技術支撐。合并后,雙方在技術層面的融合將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研發團隊的整合將使技術交流更加順暢,尤其在LNG 船、氫燃料動力船等高端新能源船型的研發上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