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依靠傳統的全部接入大電網模式在現階段遇到了瓶頸,我們必須要找到新的賽道,新的賽道是什么?”9月9日,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舉辦的“2025年光伏新時代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首席專家李瓊慧拋出了當下新能源行業思考的核心問題。
在李瓊慧看來,零碳園區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探索。順應市場期待,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下發了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與以往的激勵政策主要從源端促進新能源發展不同,零碳園區建設是從終端、從用戶側推動新能源開發利用。
一方面,零碳園區的一個核心要求即綠電直接供應比例不低于50%。這也與此前5月份發布的綠電直連政策連接起來。對此,李瓊慧坦言,本身政策毋庸置疑,但實際上從綠電直連項目實操而言,獲得盈利的空間是不大的。而零碳園區建設為綠電直連供電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另一方面,從國家級層面,明確了零碳園區的標準,實際上是非常高的。如核心指標單位能耗碳排放,在確定目標要求時有兩個檔次,最低的為年綜合能源消費量20萬噸標準煤的園區,這也決定了國家級零碳園區絕不可能是太小的園區。
與此同時,從國家級零碳園區核心指標測算的四大情景來看,供給側必須在可再生能源自消納、綠電直供、燃料原料替代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以電為中心提高園區綠電自給率是降低單位能耗碳排、滿足核心指標要求的關鍵。此外,消費側必須在深度節能降碳、高度電氣化、電能替代方面取得突破。
“雖然沒有明確指出發展新能源,但滿足國家級零碳園區要求,必須在園區自建綠電,實際上推動了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李瓊慧表示。
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面臨的問題,李瓊慧指出,首先技術挑戰仍然存在,要確保配電網高比例新能源消納以及安全可靠供電的技術可行性;其實是經濟性可行,供能模式改變對園區企業用能價格的影響,特別是綠電直供占比達到50%后,園區用戶用電電價變化,是否能夠通過降低碳足跡獲得收益等;此外還有政策支持,特別是電網備用費用、交叉補貼、系統運行費用分攤等價格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