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匯能青海公司積極建設清潔能源項目。中核匯能青海公司供圖本報記者 王菲菲
一排排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一臺臺高大的白色風機迎著疾風飛速轉動……今日的青海,在追“風”逐“日”中,挺起“綠色”發展之脊;在“光”生“水”起中,躍起“綠色”發展之脈。
向“綠”而行,以“綠”為進,對于中核匯能(青海)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匯能青海公司)而言,清潔能源蓬勃發展已蘊于青海廣袤的大地之中。立足當地的資源稟賦與政策優勢,如何讓清潔能源建設從“跟跑”到“領跑”,邁過“發展線”,加速獲得一張靚麗的“綠色”名片,這是中核匯能青海公司面臨的一道時代考題。
破題,“追光”之旅展現“央企速度”的強優勢——
與黃河山水相依的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北山山間,中核匯能化隆縣250MW“牧光互補”復合型光伏項目施工現場在春日里顯現出一派生機。作為中核匯能青海公司成立后首個自建項目,其意義非凡。項目于2022年9月13日正式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四月份全容量投產發電。
在建設過程中,它的孕育、成長卻格外艱難,遭遇高原高海拔的嚴寒缺氧后,又要面對山路奇險、物資難運的種種問題,從荒山峻嶺到藍色的“光伏海洋”鋪展大地,每向前推進一步,都凝結了項目團隊巨大的心血與付出。
“項目采用‘牧光互補’模式,光伏板最低安裝高度2.5米,在光伏發電的同時,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項目建成后,年均發電量3.6億千瓦時,年節約標煤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7萬噸。”項目負責人劉成虎說。
與此同時,中核匯能青海公司積極在海南州、海西州和海北州開拓布局,加快建設“風、光、水、儲+制氫”等多能互補的綜合化能源產業大基地,讓“綠色”發展結構更“優”,潛力更“大”,底色更“綠”,努力在清潔能源建設中闖出“新天地”。
“去年,我們與省內上游產業鏈、新增負荷等企業積極尋求合作,簽訂合作協議,申報了500萬千瓦增量混改項目,并取得國家能源局批復。同時,申報1個100萬千瓦第三批大基地,也已上報至國家能源局審批。”中核匯能(青海)能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魏慧瑜說。
破局,讓“紅色”基因轉化為“綠色”發展動力——
作為中核集團在雪域高原冉起的一顆新星,中核匯能青海公司既是繼承紅色血脈、賡續核工業精神的新時代開拓者,也是一股扎根高原、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
中核集團與海北藏族自治州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及歷史淵源,在這里共同孕育出了“兩彈一星”以及“四個一切”寶貴的核工業精神。在新時代新能源發展的新征程中,激活“紅色引擎”,答好“綠色答卷”,是中核匯能青海公司助力青海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剛察縣既有豐富的煤炭、風能、太陽能等自然資源,又有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較好的工業基礎,今年1月,我們與海北州剛察縣人民政府舉行了海北州‘源網荷儲一體化’重點示范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此次合作推動了‘牧光互補’等多種綠色能源產業模式高質量發展,助力當地鄉村振興項目建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互利共贏。”魏慧瑜說。
破浪,突破創新既是要求,更是出路——
在“補短板、強弱項、見實效、促提升”中,中核匯能青海公司不斷突破自我,實現經濟發展和質量效益雙豐收。
其中,德令哈聚光鴻鵠電站通過研究發現,提高功率預測系統預測精度是目前新能源場站提升發電量的最佳手段。經過實踐,電站AGC有功指令明顯提高,限電率明顯降低,取得了技術攻關的新突破。
處在踐行“雙碳”目標,發展清潔能源的機遇期,光伏發電的技術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創新則是加快清潔能源建設的重要途徑。
在采訪中,光伏“智”造是記者聽到的高頻詞。在魏慧瑜看來,光伏能源產業探索之路正處于關鍵時期,如何將央企累積多年成熟的技術帶到新能源行業中,需要在實踐探索中開拓前進。與傳統光伏電站不同的是,光伏“智”造是以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依托,以“智慧運維、遠程監控、多能互補”為標準,通過“線上”、“線下”和“設備”三方面,實現無人值班、智能診斷的現代化、成熟的科學技術。
“‘清潔能源+大數據’是我們接下來重點突破的主要工作,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的潛力越來越大,依據時代特點,建立‘綠色’循環機制,將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魏慧瑜說。
展望未來,蓄勢待發。讓豐富的“綠色存量”釋放出活力無限的“綠色動能”,是中核匯能青海公司一直追尋的“綠色”愿景。
魏慧瑜表示,中核匯能青海公司將堅定不移地以高質量、高水準開發建設清潔能源,“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布局開發防風固沙、牧光互補、農光互補等生態光伏項目,打造一批具有經濟性和社會影響力的精品示范工程。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把握發展機遇,在新能源發展的浪潮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為青海打造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和實現“雙碳”目標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