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豐都縣位于三峽庫區腹地,為了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全力打造100億級清潔能源示范基地,近年來,當地利用自身優勢,大力推進風電、水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讓全縣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2021年底,豐都電網將完成烏楊變電站的升級改造、新增清潔能源外送線路36公里、新增主變容量100兆瓦、新增風電裝機68兆瓦,全年消納新能源8億千瓦時,有望實現全縣100%清潔能源供給。
國網重慶電科院為豐都提供技術支持(央廣網發韓薇攝)
“御風前行”-做足“豐”都“風”字文章
連續降雨后初晴的雪玉山被云海籠罩,陽光照射下,山間的云海時而輕紗飄逸,時而奔騰翻涌。一座座“大風車”,屹立山頭迎風飛旋,美不勝收。這是通往回山坪風電場路上的景色。
“海拔1800米,風速6米每秒。基礎正常,塔身正常,金具完好”正在進行電力線路安全巡視工作的是國網重慶豐都供電公司輸電線路班毛彪班長和他的班員們。為了確保風電安全可靠輸送,每隔一段時間,毛彪都會帶隊對相關輸電線路拉網式排查。
豐都回山坪風電場(央廣網發陳健攝)
回山坪風電項目位于豐都武平鎮和太平壩鄉境內,平均海拔1850米,年平均風速6.5米每秒。據回山坪風電場場長姜鳳楊介紹,該項目于2020年11月2日完成全容量并網發電,年等效利用小時數為2367小時,每年可節約標煤6.0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73萬噸。
有“風電”,更有“風景”!據武平鎮黨委宣傳委員譚秀娟介紹,武平鎮政府化風為寶,做足“風”文章,抓住風能資源優勢稟賦,結合刀片天路的險峻特點,促進觀光旅游,探索風電開發與旅游融合發展。
據國能重慶風電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峰介紹,風場邊建設邊恢復,鋪撒草籽,栽種花木,完成綠化面積51.12公頃,讓游客既能夠欣賞到“大風車”,也能感受到“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豐都回山坪風電項目只是風能開發利用的一個縮影,縣域內還有五洞巖風電場、三壩風電場、蓮花山風電場、橫梁風電場等多個風電項目。
據悉,豐都縣風電年新增裝機容量由2018年49.5兆瓦、2019年45.5兆瓦,增長到2020年159兆瓦。截至去年,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254兆瓦,躍居重慶全市第一。
“陽光收益”-做優“光伏+農業”鄉村振興新模式
在豐都縣興義鎮保家寺村4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內,一排排藍色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綠色電能正源源不斷注入電網。
“經過拆卸、更換、重裝,之前壞掉的光伏板逐步都已修復,”該電站負責人張錫川說,“現在電站維護檢修只需一個手機app就搞定了,很是方便。”通過網上國網app,進入新能源欄目,綁定戶號即可查看名下電站情況,除了電站實時監測,光伏賬單也明明白白,夏伏陽光充沛,發電有力,收益自動進賬“陽光存折”,“曬太陽,還有錢賺,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光伏產業的基礎上綜合開發現代高效農業,推廣“光伏+種植”,棚架上光伏發電,棚架下發展農業種植,先后試種蘑菇、榨菜、花椒等農產品。興義鎮共2處光伏電,均站屬于村企共建生態扶貧項目,由光伏廠家投資建設,土地流轉約214畝,裝機3.8兆瓦,增收超60萬元。
興義鎮保家寺處網內光伏發電(央廣網發陳健攝)
“光伏+”的模式,一地兩用,一舉兩得,讓農業呈現多元業態。目前,國網重慶豐都供電公司已經與豐都縣農發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將在年底前完成60個養殖點光伏發電與能源托管工作,計劃在十直鄉、粟子鄉篩選31處養雞場和29處養豬場進行“光伏+養殖”項目試點合作,施行養殖場屋頂光伏發電,屋內進行農業養殖,光伏發電就地消納,可靠供電保障農業生產,促進增產增收。
據豐都縣發改委副主任何衛華介紹,縣內共有59處分布式光伏電站,總裝機6兆瓦,2020年總發電量超206萬千瓦時,在節能減排方面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相當于每年能節約標煤0.0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0.21萬噸,相當于多種植樹木11萬棵,通過賣電為農戶增加創收超81.66萬元。
“變廢為寶”-做好重慶第首個農林生物質發電廠
“哪里曉得農村燒火煮飯都不用的柴禾邊角料能賣這么多錢!”龍孔鎮大面場村秦學武開著農用小車,趕著將祡禾運往位于水天坪工業園的豐都凱迪生物質發電廠用來發電,他告訴記者,除了祡禾,農戶原本要廢棄的秸稈、稻殼、玉米芯等也可以運來作為發電原料賣錢,“點石成金”,拿到剛到手的1000多元,秦師傅笑得合不攏嘴。
見到賣祡禾能賺錢,村里大隊的大伙兒們一合計,索性組成隊伍,批量式規模化向發電廠提供發電燃燒原料。據悉,豐都凱迪生物質發電廠通過精準扶貧,發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到燃料收、儲、運的工作中來,就燃料收購一項,每年利返農民超9000多萬元,近2萬農戶直接受益,戶均增收4500元。
豐都是一個發展農業為主的縣城。預防森林火災,嚴禁秸稈燃燒!社會各方出臺“禁燒令”,然而“禁燒”的同時,如何將農民想要燒掉的秸稈變廢為寶,讓廢棄的資源合理再利用?豐都凱迪生物質發電廠無疑是個好樣本。
電力公司員工做好豐都變電站運維檢修工作(央廣網發劉遠平攝)
在該廠副總經理佘書強眼里,綠能發展,生物質發電大有可為。他告訴記者,豐都凱迪要走變廢為寶、綠色環保、富農惠民、能源安全等于一身的資源綜合利用發展之路,打造成獨特的“三產合一”(農業中的高度工業化行業、工業中的現代農業產業、直接服務于‘三農’的服務業)的生態環保能源品牌。
截至6月9日,累計發電量達14.22億度。年收購生物質燃料26萬噸,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1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萬噸。每年產生1萬多噸的燃燒剩余物又循環利用到有機肥、建筑磚瓦等物質使用中去,形成了農業—工業—農業良性循環體系。
在現場調研時,豐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米慶元指出,“十四五”期間,豐都凱迪可著力開拓縣域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特別是熱電聯產項目,探索建設“電、熱、冷、氣、肥”綜合能源站,打造能源企業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