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CCTV2《對話》節目播出《中國外貿“新三樣”》,作為光伏領軍企業的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再次應邀做客央視直播間,與嘉賓、主持人共同“對話”,解碼“新三樣”。
中國是外貿大國,上世紀以來我們熟悉的服裝、家電、家具,被稱為中國出口的“老三樣”,隨著一季度外貿數據的公布,被譽為“新三樣”的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成績單備受矚目。高紀凡作為中國外貿“新三樣”太陽能電池領域的代表,與電動載人汽車和鋰電池產業的代表,共同探討中國外貿“新三樣”的發展出路。
根據2023年一季度中國海關出口數據,光伏組件累計出口50.9GW,同比2022年一季度成長37%,電池累計出口8.6GW,同比2022年一季度成長66%。這是否代表著隨著“新三樣”出口訂單快速增長,中國的外貿支柱就要換代了呢?“新三樣”快速增長,是長期向好還是偶然?電、光、鋰出海,還是只能賣產品,只能靠價格優勢嗎?
高紀凡認為,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為實現“雙碳“目標,推動低碳發展是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創新地位、品牌地位也不斷提升,“新三樣”的快速增長,是必然,是能夠洞察和預判的結果。目前,全球都處在低碳的發展軌道上, 電、鋰、光也成為了全球發展的新趨勢,中國光伏產業連續16年排名第一,天合光能也是全球智慧光伏能源的領導者。
關于“新三樣”出海是否只能賣產品,還是得靠價格優勢?高紀凡同樣給出了答案,2016年就去了東南亞設工廠,在當地生產附加值超過了30%以上,屬于當地國制造的標準。到現在為止,我們以天合光能為首的中國光伏產業,在美國市場占有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終端用戶對產品的品牌品質服務,看得比價格更重要,總得來說還是要獲取合理利潤,支撐整個產業鏈,終端用戶也能夠更好使用。同時,要高水平高質量的擴產,才能夠走向更好未來,構建一個高質量的生態協同,產業鏈協同體系。高紀凡說,“新三樣”隨著結構變化,由中國產,世界銷,可能變成全球產,全球銷。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對此深表認同,“光伏產品爆發,核心競爭力遠超以往。出口不光產品,也有技術出口,能力出口,生產方式出口,所以空間還是非常大。”
關于“新三樣”中太陽能電池出海面臨的各種挑戰,高紀凡也有自己的見解,“除發達國家外,還有大量發展中國家。現在光伏發電成本已經降到了比火電,水電一樣甚至更低,可以看到非常強大的需求驅動力。”面對各國針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法案頻出,高紀凡表示,歐、美提出光伏未來達到40%以上是在本土,但是它也是開放的,并沒有明確100%本土制造,歐盟在一項法案中同樣提及市場驅動的重要性,明確提出發展本土制造的同時也要消除歐洲貿易壁壘,并為歐洲和其它地區制造的光伏產品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未來我們會積極地按照我們使命愿景,融入到全球的產業體系中,構建我們的生產基地,構建我們產業體系,更好服務于當地的用戶,“要盡可能地和利益相關方做好合作,包括客戶、合資伙伴,以及其他的社會利益相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