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大陸集團、電裝、現代摩比斯、麥格納等陸續發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業績。雖然外部環境依然很嚴峻,但隨著汽車行業生產復蘇,需求提升,傳統汽車零部件巨頭們的營收幾乎出現了全線上漲,而利潤大漲者也不在少數。
對于這些傳統汽車零部件巨頭們來說,一方面,電動化、智能化業務正在為其帶來大量新訂單;另一方面,出于長遠考慮,非戰略性資產的剝離,以及組織架構調整也在不斷推進中。
另外,隨著產業轉型,不少新興的動力電池廠商愈加顯眼,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不斷騰飛;更多半導體大廠也不斷發力汽車領域,車用芯片業務的增長成為普遍現象,但依然沒能抵消消費電子領域的需求低迷,業績暴跌者占了大多數。
隨著芯片短缺等問題得到逐步緩解,汽車生產領域的復蘇較為明顯。大陸集團指出,初步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產量同比增長約6%,達到2110萬輛。其中,歐洲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7%,約為450萬輛,北美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0%,達390萬輛。
受此影響,今年第一季度,多家傳統跨國零部件巨頭迎來“開門紅”。以大陸集團為例,季度營收為10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84億元),同比增長11%;凈利潤為3.8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9億元),同比大漲60%。訂單方面,該季度其汽車子集團訂單量約為66億歐元,其中包括自動駕駛及出行事業群約17億歐元的大訂單。大陸集團預計將在全年進一步提高收益,主要得益于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產量提高,價格調整及成本管控等措施。
再看現代摩比斯,大客戶現代和起亞在歐美市場的走俏顯然提振了其業績,季度營收為14.6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86億元),同比增長30%;凈利潤為842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同比大漲62%。
電裝業績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大客戶豐田汽車的產銷雙雙增長。2022財年(2022年4月~2023年3月),電裝營收為6.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58億元),同比增長16%;凈利潤為314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0億元),同比增長19%。
至于汽車座椅知名供應商李爾,也是業績大漲,營收同比增長12%至58.4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12億元),凈利潤則為1.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同比大漲145%。
另外,安波福、博格華納、安道拓、德納等廠商也在營收和利潤方面有了較大改善。“代工皇帝”麥格納的營收實現了11%的正增長,但受通脹影響,凈利潤下滑43%至2.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8億元)。不過,由于全球汽車產量預期有所改善,再加上有意轉嫁通脹成本,麥格納上調了2023年全年的營收和利潤預期。
由佛吉亞和海拉合并組建的佛瑞亞集團沒有公布利潤數據,但該季度營收達到6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02.5億元),同比增長29%。該集團確認將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總額10億歐元的非戰略性資產剝離計劃。就在5月16日,佛吉亞、米其林和Stellantis達成協議,確認Stellantis將收購SYMBIO(佛吉亞和米其林組建的合資公司)的股份,由此佛吉亞將到手1.5億歐元,預計交易第三季度完成。另外,佛吉亞計劃向康明斯出售其在歐洲和美國的部分商用車排氣后處理業務指定部分,目前雙方正進行最后的獨家談判。
此外,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集團也在重組其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將之更名為“博世智能交通業務”,繼續從屬于博世集團,但獨立運營并自負盈虧。
動力電池廠商:暴漲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帶飛了動力電池企業,尤其是頭部廠商。寧德時代、LG新能源、三星SDI、松下等皆是受益者。
數據顯示,寧德時代該季度營收同比增長83%至890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558%至98億元。當然,凈利潤暴漲逾5倍,與去年同期基數相對低也有關系,但不管怎么說,該季度業績相當亮眼。
韓國電池廠商也一樣。LG新能源該季度營收為8.7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68.3億元),同比增長101%,連續第五個季度實現營收增長;凈利潤則從去年同期的2266億韓元增至5620億韓元。再看三星SDI,在車用動力電池需求大增的推動下,他們的營收和利潤也分別同比增長32%和28%。
受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影響,韓國電池廠商正在加快布局北美市場。韓國投資證券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約80%符合美國稅收抵免條件的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電池來自韓國三大電池廠商——LG新能源、三星SDI 和SK On。
就連近年來業績低迷的松下,也有了好轉的跡象,其2022財年(2022年4月~2023年3月)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3%和4%,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帶來的稅額減免是其利潤增加的主要原因。
半導體大廠:慘
與前兩年的風風火火相比,今年第一季度,半導體企業出現了普遍下滑。智能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沒能抵消消費電子等傳統場景的需求疲弱。半導體行業“寒氣逼人”,整體仍處于下行觸底階段。
韓國企業恐怕對此感受頗深。數據顯示,在全球芯片市場需求嚴重萎縮和價格下跌情況下,今年第一季度,三星電子的營收為63.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409.5億元),同比下滑18%;凈利潤為1.5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4億元),同比大跌86%。其中,芯片部門巨虧4.5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46億元),不得不宣布減產。SK海力士也一樣,該季度營收同比下滑58%,凈虧損2.5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38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1.9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6億元)。
不過,汽車和工業領域依舊是拉動業績的重要因素。高通該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7%,凈利潤同比下滑42%,但公司汽車芯片業務出現了20%的增長。
英特爾也一樣,公司營收同比下跌36%,且凈虧損27.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4.6億元),也是其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季虧損,而去年同期為凈利潤8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71億元)。其中,除了自動駕駛子公司Mobileye增長外,其他部門營收均出現了兩位數下滑。
相比之下,汽車業務顯著增長的英飛凌是個例外,該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5%至41.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13.6億元),利潤同比增長55%至11.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9.8億元)。“英飛凌的業績十分優異。我們看到與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發電和能源基礎設施相關的業務增長強勁。”英飛凌CEO Jochen Hanebeck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