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省河長辦5月30日發布消息稱,《廣東河湖親水指數指標體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已正式發布,并同步上線“粵親水·粵愛水——廣東省‘親水指數’推廣平臺”,以科學支撐親水樂水載體建設,強化親水樂水活動指引。
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河長制研究院(下稱“河長制研究院”)介紹,“親水指數”是廣東省河長辦切實推動河湖治理成效更好地惠及于民而創新提出的概念。河長制研究院從2020年起,成立“親水指數”研究課題組開展“親水指數”研究,以“在水一方、指數領航”為設計理念,并聯合多領域專家協同,召開專家評審會進行技術評審等,最終完成《報告》。
《報告》提出的“親水指數”將化學領域的親水指數概念進行拓展和創新,緊密圍繞幸福河湖內涵,以碧道、濕地公園、水利風景區等濱水公共空間為主要評價對象,從親水舒適指數、生態健康指數、安全便捷指數、人氣活力指數、示范效應指數五個準則層,構建了共23個指標的評價體系,并結合實際制定了賦分標準表。
河長制研究院介紹,“親水指數”對評價對象的生態環境條件、公眾參與各類親水活動的切身體驗等進行定量、客觀評價,努力提供“好玩、好用、有好處”的用戶體驗。與水質指數等其他專業指數相比,親水指數更加突出“親民”屬性,將各類專業的數據評價映射轉化成通俗易懂的綜合評價等級,其評價結果可以為公眾休閑出行特別是親水樂水提供科學向導,有效促進涉水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的發展,營造公眾親水樂水向水而生的幸福氛圍。
河長制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報告》將“親水”科學化、專業化,創新闡釋了“親水指數”的概念內涵;并將“親水”指標化、定量化,本著科學客觀、動態指標與靜態指標相結合、兼顧專業性與通俗性等原則,構建了親水指數評價指標體系;還將“親水”生活化、廣泛化,創新指標體系應用路徑,提出了親水指數的衍生指標,提供了根據不同主題需求進行差異化衍生定制的評價路徑。
《報告》評審專家認為,開展廣東河湖親水指數研究可從制度層面引導公眾參與河湖管護,也可在各級河長湖長中形成目標導向作用,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提交的成果具有創新性、開拓性、系統性及推廣實用性。
此外,在廣東省河長辦的指導下,河長制研究院同步推出“粵親水·粵愛水——廣東省‘親水指數’推廣平臺”,讓公眾可以了解到最全面的“親水指數”信息以及《報告》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