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新能源汽車表現超預期!高達三位數的行業平均增幅,給人的感覺似乎是:新能源汽車上市一款火一款!所有廠家都忙著低頭數錢!
然而,73家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中,有30家企業增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其中不乏大眾、通用等國際知名汽車集團。令人不解的是,在傳統汽車領域實力強勁的跨國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為何遲遲打不開局面?
洋品牌的包袱
上半年,盡管南北大眾、上汽通用新能源車銷量增幅高達兩位數,但與233.5%的行業平均增速相比相差甚遠。
乘聯會數據顯示,1~6月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新能源車累計銷量分別為23793輛、14050輛和11215輛,同比增幅分別為75.1%、20.5%和70.6%。
按理說,多數洋品牌是在“雙積分”政策實施后才開始電動化轉型的,兩年的時間取得了上述成績應該值得肯定。然而,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需求加速,頭部洋品牌為何掉隊了?
7月27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聯合《21世紀經濟報道》推出的訪談欄目中,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常務會長李金勇,以大眾汽車為例提出了洋品牌渠道端存在的問題。
他指出:“大眾汽車雖然有遍布全國的成熟銷售網絡,在新能源汽車銷售中,反而成了他的包袱。大眾新上市的ID系列電動車一直在沿用老的渠道進行銷售,銷售業績上,南北大眾每個月的銷量大概都在1000臺左右。這樣的銷量在傳統渠道中是平均不到每家店一臺車的,所以,經銷商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程度肯定是不高的。由于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銷售規模不一樣,給經銷商帶來的回報不一樣,因而經銷商匹配的銷售團隊資源也不一樣。這種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反倒成為了經銷商的包袱。”
同時,專業人士反映大眾電動車與燃油車的駕乘體驗差異不大。有中國品牌負責人告知《選車網》:“我們公司買了大眾ID做標桿車,大家試駕后感覺他跟大眾傳統車差別不大。高端消費者買電動車,追求超前的技術和個性,低端消費者圖便宜,大眾ID電動車在個性化,營銷差異化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簡言之,大眾還是原來的大眾,而市場已經不是原來的市場了。
本土車企的方向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市場賣得好的新能源車一個是特斯拉,一個是宏光MINI。雖然都是個性鮮明的角色,但大眾如果向它們看齊,會偏離自己的方向,或許會離市場更遠!
事實上,并非所有車企都像特斯拉一樣激進,或者學習宏光MINI走廉價路線,長城歐拉就在不斷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乘聯會數據顯示,1~6月長城歐拉累計銷售52547輛,同比增幅高達456.9%,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長城歐拉品牌營銷總經理余飛介紹說:“長城歐拉成功的原因在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包括兩方面,一是市場考量,二是價值觀。先說市場考量,中國市場每年銷售給女性的乘用車大約是700~800萬輛。這是什么概念?全球汽車銷量第三名的日本和第四名的德國,這兩個國家去年全年的汽車銷售量加起來有約700多萬輛。也就是說,我們國內的一個女性市場就頂了第三和第四名兩個國家的需求,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女性汽車品牌,這個市場可能被大家忽略了。”
在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后,歐拉品牌確定了自己的價值觀。余飛指出:“傳統汽車制造,在車輛配置上,功能上更多是站在直男工程師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基于女性的需求出發考慮問題,這是汽車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而歐拉作為用戶養成品牌,到底現在是什么樣,將來是什么樣,這個事兒不是主機廠說了算。當然,歐拉的定位還是相對會穩定的,但它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是根據女性用戶的需求變化而定的。所以在上海車展上,我們的展臺上有做香薰的,做口紅的,做美甲的……在一個國際A級車展上有這些內容,其實是很不可思議的,但是歐拉做到了。”
顯然,歐拉找到了自己的用戶,并且想方設法吸引用戶參與品牌共創,這是其成功的關鍵。
轉變觀念最重要
當今,汽車產業遭遇百年不遇的大變革,中外傳統主機廠都在創新求變,但目前來看,中國品牌走在了洋品牌前面,原因是更徹底地轉變了思想觀念。
雖然傳統主機廠都在提用戶思維,但部分企業落實起來存在一定偏差。李金勇指出:“部分傳統主機廠在品牌定位方面還是B端思維,甚至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在迎合廠家領導的思維。新能源汽車處在市場化初期,需要引爆話題,引起消費者共鳴。就命名而言,首先要符合中國文化,容易記憶。過去的歐拉R1、R2看似好記,但那是典型的主機廠命名方式,現在改叫黑貓、白貓、好貓,明顯拉進了與消費者的距離。消費者非常容易的把產品記住了,就非常容易引起話題炒作,非常容易引起用戶的共鳴,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轉變觀念,還包括要迎合用戶的生活習慣,過去傳統主機廠很少考慮這個層面的問題。余飛指出:“目前,大家已經習慣了在看直播的時候購物,雖然汽車屬于大宗商品,但并不意味著汽車就一定要很特別,就可以違背大家的消費習慣。所以我們主機廠也要想方設法去適應消費者,通過直播、通過APP、通過其他公共平臺跟用戶互動……我們更重視的是交流的過程,交流通暢了,品牌被認可了,賣車就水到渠成了。”
整體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十年,經歷了國家補貼市場培育的過程,也經歷了油改電和部分企業騙補的階段。在新能源車市最低迷的時候,曾經有業內人士擔心,隨著洋品牌新能源車大舉進入,本土新能源汽車會重蹈在燃油車領域快速下滑的覆轍。
然而,目前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提速,頭部中國品牌領先一步找到了方向,其根源在于中國品牌在產品品質方面快速提升,制造工藝水平不輸洋品牌。并且,本土作戰的中國品牌更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能夠在市場的快速變化中,迅速轉變觀念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過去洋品牌從國外拿一款成熟產品進來,針對中國市場做簡單改動就能大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
回歸主題,新能源汽車賣給誰?其實還有一種問法:新能源市場未來屬于誰?市場是最公平的,無論中國品牌還是洋品牌,誰能解決消費者的需求痛點,為消費者做好服務,就屬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