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煤炭貿易大多采取長協定價的形式,以期貨市場價格為基準,煤炭期貨合約發源于價格指數,對不同地區市場價格和未來供求關系有很強的引導作用,是市場定價重要的參考基礎;我國如今采用新雙軌制的煤炭定價形式,長協價格占比超95%,秉持保供穩價的政策,基準價由國家制定。
01
全球煤炭定價機制情況
01 全球煤炭定價機制
一是全球煤炭貿易大多采取長協定價的形式,以期貨市場價格為基準。
長協定價是指煤炭供需雙方約定的在一定執行期限、有明確數量和價格的購銷方式,合同雙方按周期對煤炭進行約定交易的交易模式,以煤炭期貨市場價格為基準,根據現貨價格指數計算浮動價。
二是煤炭價格指數由現貨合同價和報價總結計算得到,為現貨合同、長協合同和期貨合約提供價格參考的基準。
當今全球主要的煤炭價格指數有BJ指數、普式指數、gC(globalCoal)指數、API指數以及美國、中國、印尼等圍繞主產地的價格指數,根據現貨合同或報價詢價情況評估而來,范圍涵蓋了全球主要煤炭貿易港口和產地,為全球不同地區煤炭價格提供參考基準。
三是煤炭期貨合約發源于價格指數,對市場價格和未來供求關系有很強的引導作用,是市場定價重要參考基礎。
煤炭金融屬性持續增強,現金結算的出現使得煤炭期貨合約交易規模擴大,如今煤炭期貨合約交易量已遠超實物交割量。煤炭期貨合約發源于價格指數,期貨市場價格的變化會直接引起現貨價格信號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現貨價格走勢。市場掛牌交易的煤炭期貨合約主要有CME的API2 ARA和API4 RB以及在ICE上市的API2 鹿特丹、API4 RB和gC(紐卡斯爾、印尼、理查德灣)合約,不同地區合約對當地價格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02 全球煤炭價格情況
一是煤炭價格具有多樣性,圍繞主要產地和港口形成多個價格中心,烏克蘭事件以來不同中心之間價格差距明顯擴大。
當前全球交易的煤炭品種主要為無煙煤、動力煤和焦煤,綜合來看無煙煤價格最高,煉焦煤次之,動力煤價格為三者中最低。全球主要無煙煤產地為我國的山西和內蒙古,煉焦煤產地為中國、澳大利亞、美國和俄羅斯,動力煤產地為中國、美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煤炭低價值和產地集中的特點使得長距離運輸煤炭的價格受運費和關稅的影響明顯,不同產地和港口的價格往往變化差別較大。
全球煤炭價格圍繞主要產地和貿易通道及港口形成了西北歐ARA、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南非理查德灣、印尼、中國和美國六個主要的價格中心,各中心價格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烏克蘭事件發生以來,不同地區煤炭價格差異開始擴大,其中澳大利亞由于煤炭供應不足,煤價持續快速上漲,2022年10月漲至439.43美元/噸的歷史新高,是當月的中國產動力煤價格的2.3倍、歐洲煤炭價格的2倍。
二是供需關系是全球煤炭價格變動的決定性因素,不同地區煤炭價格變化總體呈現出較高的協調性。
供需形勢是決定煤炭價格變動的因素。我國“去產能”、進口煤炭管控以及干預煤炭價格等政策均導致全球煤炭價格顯著變動,展現出較強的市場影響力。2007年以來動力煤價格總體經歷了“五漲四跌”的變化過程,2013年來煉焦煤價格經歷3次大幅度漲跌;總體而言,需求增長或供給下降引領價格上升,而產能過剩或需求下降則引導價格回落。2022年前,全球煤炭價格總體呈現出較高的協調性,主要港口和地區煤炭價格在變動趨勢和幅度上基本保持一致。
全球主要地區煤炭消費量占比趨勢(數據來源:BP)
02
全球煤炭市場情況及定價影響因素
01 全球煤炭資源豐富,生產重心轉向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地區,生產商集中度不高
一是全球煤炭儲量豐富、分布廣泛,集中在5大國,其中70%為無煙煤和煙煤。
截至2020年底,全球探明煤炭儲量1.07萬億噸,人均儲量141.1噸,儲產比為139。亞太地區儲量占比42.8%,與北美、獨聯體國家和歐洲地區合計占比超97%;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和印度占比76%。全球煤炭資源中無煙煤和煙煤占70%,次煙煤和褐煤占30%。
二是全球煤炭生產增長迅速,近年來高位運行;亞太地區及中國占比快速上升,居于主要地位。
2000-2013年,全球煤炭產量增長迅速,年均復合增長率4.1%,此后維持高位運行,2021年產量81.73億噸,同比增長6.0%,產量前十的國家合計占比92.64%。亞太地區和中國煤炭產量占比持續提升,2021年占比分別為75.8%和50.5%。
三是全球煤炭生產商和項目集中度不高,中資企業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頭部企業定價話語權較弱。
2020年,全球前十大煤炭生產企業中有3家是中國企業,十大企業總產能同比下降4.2%,占全球產量的21%。2017年,全球煤炭產量前十的項目合計產量為9.96億噸,占全球的比例為13%。
02 全球煤炭消費維持高位,集中度高,重心轉向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地區
一是全球煤炭消費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如今高位運行。
2014年以來,全球煤炭消費量維持高位運行;2020年受疫情影響有所減少,2021年有所回升。
二是全球煤炭消費集中度高,消費重心由歐洲及獨聯體國家逐步轉向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煤炭消費量占全球比例持續上升;歐洲和獨聯體國家隨著自身資源枯竭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占比持續快速下降。2021年,亞太地區、歐洲和獨聯體國家占比分別為79.7%、6.3%和3.2%。2021年,煤炭消費量排名前十的國家合計占比86.9%,其中中國占比53.8%。
三是全球煤炭消費端集中度高,我國在消費端有較強的議價能力。
2021年全球67%的煤炭用于電力行業,10%以上的煤炭用于鋼鐵行業。全球排名前十的火電廠中,6家位于中國。2021年世界鋼鐵企業50強中28家為中國企業。中資企業在煤炭消費端地位較高,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
03 全球煤炭貿易量總體增長,進出口兩端集中,貿易價格易受地緣政治形勢影響
一是2010-2018年全球煤炭貿易總體呈增長態勢,在“雙碳”目標和新冠疫情影響下2019-2020年貿易量驟降,2021年能源需求旺盛,貿易量有所回升。
二是全球煤炭貿易集中度高,出口國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印尼和俄羅斯,進口國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
2021年澳大利亞、印尼和俄羅斯合計出口量占比72.3%;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合計進口量占比58.9%。
04 全球煤炭供需格局及彈性差異對價格影響顯著
一是資源分布不均、供需端長期分離易引起能源安全和價格的大范圍波動等問題。
全球儲煤大國中,除中國外的其他國家產煤出口比例較大;主要耗煤地區煤儲量少,主要依賴進口,產消地區不匹配導致全球煤炭供需格局不穩定,易受地緣政治和貿易摩擦影響。
二是全球煤炭投產收縮,供給缺乏彈性,供需格局趨緊及價格上漲預期較強。
近年來,全球傳統能源資本投入逐年遞減,煤炭投產力度減弱,主要產煤地區產能增量貢獻有限,供給彈性不足,而需求不減,供需格局偏緊,易導致煤炭價格上漲。
05 全球“雙碳”背景下,各國出臺的環保政策導致煤炭消費格局和能源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對煤炭的供需和價格有較大影響
世界煤炭生產和消費格局繼續東移:亞洲新興經濟體近年來發展迅猛,煤炭在其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日益提高。“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結構將深度調整,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日益成為各國重點支持發展的對象。
06 烏克蘭事件加劇全球煤炭供需緊張形勢,進口煤炭價格大漲,加速全球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的轉變
歐洲國家重啟煤炭能源、尋找新的煤炭進口來源并加大采購力度,加之運費上漲,進口煤價格大幅上漲。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俄制裁在短期內推高煤炭價格并加劇海外能源市場本就緊張的供需形勢。烏克蘭事件將促進俄煤出口“西風東漸”,但短期內難有大幅提振。烏克蘭事件還將助推全球能源供給版圖重構,傳統能源供給中不同國家的地位將發生變化。歐洲乃至全球的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將有所調整。
03
我國煤炭市場情況及定價影響因素
01 我國煤炭定價機制
一是我國煤炭定價為雙軌制模式,主要采取長協定價機制,基準價由國家制定,浮動價隨指數調整。
自2016年以來,我國煤價進入新雙軌制階段,國有大礦對下游發電供熱用煤企業執行長協價,基準價由國家根據中長期市場情況制定和調整,浮動價按有關煤炭市場價格指數綜合確定,暫采用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綜合價格指數、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CCTD秦皇島動力煤綜合交易價格指數;非電熱企業購煤可采用市場價。截至2022年底,全國超過95%的煤炭價格都按照長協定價機制確定。
二是我國煤炭期貨合約發揮風險控制和價格發現功能,市場關注度和影響力逐步提升,價格影響力逐步擴大。
我國上市交易的煤炭期貨合約主要是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焦煤和焦炭期貨以及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動力煤期貨,2021年鄭商所動力煤期貨成交量超過全球煤炭產量,大商所焦煤期貨交易量是當年全球焦煤產量的3.3倍。動力煤期貨發現價格、為企業提供套期保值平臺的市場功能得到了行業和企業的廣泛認可,期貨交割制度高度貼近現貨市場,期、現貨價格走勢保持較高的趨同性,上市以來二者相關系數超過0.9。雙焦期貨的上市在市場引導、控制風險、價格發現、庫存管理和節約交易成本上發揮重大作用。
三是我國煤炭價格指數根據現貨交易或商家報價計算而來,綜合反映不同產地、港口以及行業的煤炭現貨價格情況。
我國煤炭價格指數主要可分為四類:以產地為標準,如鄂爾多斯動力煤指數、太原煤炭價格指數等;以港口和運輸通道為標準,如環渤海動力煤指數、長江口動力煤價格指數等;以行業為標準,如中國電煤采購價格指數(CECI曹妃甸指數)、中國沿海電煤采購價格指數(CECI沿海指數)等;反映全國綜合價格水平,如中國煤炭價格指數(全國綜合指數)、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綜合價格指數等。根據現貨交易價格計算而來,綜合反映我國煤炭的價格水平,為長協合同價格提供參考。
02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分布不均,圍繞資源地集中生產
一是我國煤炭資源總量大,表現為北多南少和西多東少的格局,煉焦煤較為稀缺。
2020年,我國煤炭探明可采儲量為1432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13.3%,且以褐煤、無煙煤等動力煤為主。我國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貴州五地,合計占比78.7%。
二是我國煤炭產量全球第一,以動力煤為主,生產集中度持續提高,近年來產能進一步向產煤大省集中。
我國是煤炭生產大國,近十年來占全球比重均在40%以上,2021年占比50.4%。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40.7億噸,同比增長4.7%,創歷史新高,其中動力煤占比83.5%。我國煤炭生產集中在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山西和內蒙古產量合計占比超50%。煤炭行業去產能以來,煤炭生產重心進一步向資源稟賦好、開采條件好的地區集中。
三是我國煤炭生產企業集中度較高,擁有較強的價格影響力。
2021年我國產量超億噸的6家煤炭企業總產量16.8億噸,占比41.3%;產量超5000萬噸的15家企業總產量占比57.2%。
03 我國煤炭消費量大,對全球煤炭貿易價格有較強的影響力
一是我國煤炭消費量全球第一,動力煤仍有供需缺口。
2021年我國煤炭消費占全球比例為53.8%,位居全球第一;全年動力煤供需缺口1.1億噸,煉焦煤供需基本平衡。
二是我國煤炭在能源消費中仍占主導地位,但其占全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持續下降。
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稟賦和以高耗能為主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未來一定時期內煤炭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能源。2021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56%,近十年持續下降。我國燃煤發電量持續增長,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以來占總發電量比例持續下降,已降至新低。
三是“雙碳”目標下,煤炭行業的生產增長率和消費增長率均呈現下降趨勢,需求端收縮利好煤價下行。
2007年以來,煤炭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地位不斷下降,主要耗煤行業煤炭消費量持續下降。當今全球“雙碳”目標下,煤炭消費量增長放緩,進入平臺期,未來需求收縮將利好煤價下行。
04 我國已成為煤炭凈進口國,進口量全球第一,對煤炭進出口貿易價格影響力較大
一是我國已成為煤炭凈進口國,進口量大且增長迅速,對外依存度低。
我國商品煤進口量占全球貿易總規模的20%左右;對外依存度約為7%。2009年我國成為煤炭凈進口國,此后進口量大幅增長,近十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3%。
二是我國進口煤炭以動力煤為主,主要來源地為印尼和俄羅斯。
2021年我國動力煤(不含無煙煤)進口占比為80.3%,占國內動力煤總供給的比重為7.1%。2021年我國煤炭主要進口來源國是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兩國合計占比78%。
05 我國煤炭下游產業需求旺盛,部分產品存在價格上漲預期
一是動力煤主要用于發電和供熱,呈現季節性特征,總體需求穩定增長。
2021年電力行業動力煤消費量為22.5億噸,占比61.5%;其次為供熱,二者總占比超70%。電力消費與經濟形勢強相關,帶動動力煤需求旺盛。電力和供熱消費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冬季、夏季用電高峰期及冬季供暖期消費趨于旺盛。
二是焦煤主要用于冶金煉鋼,近年來需求旺盛,價格上行預期較強。
焦炭是冶煉鋼鐵的主要燃料,超90%的焦炭被用于冶金煉鋼。近年來我國鋼材產量持續增長,焦煤和焦炭的需求旺盛。
三是建材耗煤占比逐年降低,化工耗煤占比穩步上升。
我國建材耗煤占煤炭消費的比例從2015年的14%降至2020年的9.6%;化工耗煤占煤炭消費的比例從2015年的7%附近升至2020年的7.7%。
06 我國多措并舉,調節國內煤炭產業結構,暢通煤炭運輸體系,穩定煤炭價格
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煤炭產業結構,引起短期煤炭價格上漲。
去產能使得短期內煤炭產能和小型煤礦減少,煤炭供給下降,區域集中,運距變長,價格上行;長期來看有利于提升供需穩定性、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
二是保供穩價政策的實施,使得煤炭行業在產能釋放的同時,保障了煤炭價格相對穩定。
2022年以來,我國緊密出臺一系列煤炭行業保供穩價政策,在提升煤炭保障能力方面采取增產能、增產量、增儲備三管齊下;在穩定煤炭價格方面表現為國家指定價格合理區間、限制各環節煤炭價格、打擊哄抬煤價;此外要求煤炭企業長協數量應覆蓋自有資源量的80%以上,同時對上報時有進口煤的企業補簽應急保障性中長期合同。12月份,重點燃煤發電企業煤炭綜合平均到廠價每噸846元,同比下降13%,與國際煤炭價格上漲1倍以上形成鮮明對比。
三是創新煤炭價格區間調控機制,加強對電煤價格的調控,以煤炭為“錨”穩定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
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改革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提出煤炭價格合理區間,同步明確煤、電價格可在合理區間內有效傳導;建立煤炭價格監測和成本調查制度,開展煤炭價格指數行為評估和合規性審查。一系列改革調控監管措施有效穩定了我國能源價格,為穩增長、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是我國構建水陸一體的煤炭運輸體系,緩解供需區域分離對煤炭采購價格的影響。
由于我國煤炭供需區域分離,生產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區,而消費地集中于華東、華南地區,導致了煤炭“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運輸格局。為此,我國形成“九縱六橫”煤炭物流通道網絡,以緩解供需分離對價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