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從復旦大學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鄒慧便開啟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生涯,從最初的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研究到后來的宏觀策略研究,視角從產業中游不斷向上游及下游拓展。在2018年來到興業基金之前,鄒慧的工作履歷全部都是在券商,踏踏實實做研究的他,因而具備了較為全面的研究視野和全產業鏈的研究思維,這為他向基金經理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他的投資框架筑牢了扎實的“籬笆”。“16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鄒慧現已進入全新的職業階段。
展望未來,鄒慧堅信資本市場長期向好趨勢不變,表示對A股當前的短期波動無需過度擔憂。他認為投資就是一場人生的修行,而信任則是資管行業的立命之本,未來他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修行來獲得更多客戶的信任,積極尋找價值觀匹配的優秀公司一同成長。
價值發現者 深耕研究十六載
從研究員轉型進階到基金經理是公募基金中投研人員晉升的常規路徑。不過在這過程中,新晉基金經理必然會面臨工作思路的切換、投研理念的更新、工作流程的轉變和工作節奏的調整等諸多問題,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或長或短,而這也會直觀地反映在管理產品的投資業績上。
鄒慧在興業基金就是這樣一位轉型者,不過從他首只產品興業研究精選混合在震蕩市中的凈值表現來看,他的角色轉換非常順利與平穩。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8月6日,興業研究精選混合自去年11月25日成立以來的凈值增長率已高達48.97%,整體表現在全市場同期成立的同類產品中較為突出,今年以來也已取得35.26%的收益率,超越同期滬深300指數40.82%。
古語有云,“致廣大而盡精微”。鄒慧介紹說,因為長期深耕研究,他習慣于自上而下的宏觀視野決定配置方向,自下而上的深度挖掘挑選優質個股,而在精選上市公司的過程中,他著一般眼于3-5年的長周期,思考模式遵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并通過財務指標分析、量化模型推演、跨領域研究、產業上下游訪談評估等方式做進一步篩選。
對于“價值”的定義,鄒慧的理解也非常獨到,并不局限于一種投資風格,而是以深度研究、緊密跟蹤、實地調研、假設求證去挖掘景氣賽道和其上下游產業鏈機會,以及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長空間和估值性價比。而這些真正能夠為投資組合貢獻超額收益的行業與個股,才是鄒慧眼中的“價值”。
轉型頗為順利的鄒慧也會感慨,“市場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本身”。而他總結道,“逆向”與“選股”是做好投資的兩大法寶,“投資都是反人性的,‘逆向’思維往往可以盡量規避擁擠的賽道,而‘選股’則意味著盡量帶著挑剔的眼光去挑選公司,以保證組合中持股公司的質量。”
“作為一名公募投資人員,我也時刻警醒自己,必須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來充實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框架,根據外部信息的獲取和判斷持續優化和精進自己的投資組合”。鄒慧說道。
配合形如榫卯 構建良性循環
良好的業績回報,往往離不開團隊中“研究+投資”的雙劍合璧。鄒慧作為興業基金投研變革探索中的代表人物,其多年研究經驗積累與公司體制機制革新之間“適逢其時的碰撞”,彰顯出興業基金權益投資的銳氣,也實現了公司、團隊、個人和產品持有人等多方共贏。
鄒慧曾表示,其管理的興業研究精選混合最初創設的基礎就是興業基金擁有一支強大、專業且紀律嚴明的研究隊伍,管理運作上投資與研究可如榫卯結構般緊密結合,進而更為有效地發現價值、創造價值。經過八個多月的管理實踐,鄒慧直言,良好的投資結果反向驗證并有力促進著這套運作機制的優化和完善,同時對團隊中每個研究員都是激勵和鞭策,也正是整個團隊的精誠合作和投研一體化的無縫對接,保障了產品的穩定運作。
“從我個人而言,在產品管理中我作為基金經理更多以宏觀配置視角均衡行業、把控風險;而研究團隊則發揮行業研究優勢和精選個股思維,深挖優質標的,提供投資備選。”鄒慧介紹道,“自上而下的貝塔和自下而上的阿爾法就是我們獲得超額收益的來源。”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權益投研方面,興業基金近年來始終銳意進取、勇于探索,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強化投研成果的轉化激勵,并以此打通內部人才的晉升通道,三者有機互動,構建良性有益的循環。
據介紹,在日常工作機制的革新中,興業基金投研人員聯動更為緊密與頻繁。一是鼓勵共同參與上市公司實地調研,從各自視角和專業性領域反復探討、交叉驗證,以此提升研究成果的轉化;二是按照產業領域對投研人員進行了分組,具備相應專長的基金經理組織小組學習討論,同時小組之間也建立了良好的分享機制;在投研成果的轉化激勵上,通過高效執行深度調研、高頻跟蹤、組合模擬、重點推薦等在內的一整套運作體系,過去兩年公司研究團隊的研究能力日趨成熟,各板塊向投資人員推薦轉化的成功率不斷提升。內部人才選拔晉升方面,在工作機制和轉化激勵的共同作用下,興業基金現已建立公開透明、公正嚴格的考核體系甄選并選拔優秀研究員,為投資部門培養輸送后備力量,完善人才梯隊建設。
聚焦四條細分賽道
去年9月,我國宣布將在2030前達到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鄒慧認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意味著我國能源系統的重塑,即,從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以化石能源為主導,轉變為以可再生綠色能源為主導。由于擁有多年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研究經驗,鄒慧很早就敏銳地把捕捉結構性機會的目光投向了碳中和這條投資主線。在他眼中,碳中和背景下,整個新能源行業將呈螺旋式上升,相關領域的優秀公司將迎來高速成長的戰略機遇期。他表示,“從全球碳排放的能源結構來看,碳排放主要來自電力行業和交通行業,這兩大行業在減排目標兌現過程中將涌現巨大的投資機會。”
據悉,由鄒慧擬任基金經理的全新產品興業能源革新股票于8月16日起正式發售。
鄒慧直言,中國新能源產業經過十余年的革新發展,已經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技術的成熟企業,憑借技術、成本和渠道優勢,提供高性價比產品,同時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場的孕育下,現已形成全球最強大和最完整的產業鏈。“隨著政策利好頻出,市場需求不斷擴張,以及成本下降帶來的滲透率提升,新能源板塊長期成長空間巨大,即使前期已積累了一定的漲幅,我也更愿意稱之為‘底部的頂部’。”鄒慧表示。
具體來看,鄒慧后續將在主要聚焦四條細分賽道:一是電力行業能源革新進程中具備低成本和高效率特點的光伏、風電、核能等;二是交通領域的新能源車及動力電池;三是隨著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已逐漸發展為剛需的儲能;四是新材料,包括新能源上游材料、電子材料、半導體材料、光學材料與可降解塑料等。“當然,我也會關注傳統行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蘊藏的諸多機會”,鄒慧補充道。
對于興業能源革新股票的建倉策略,鄒慧坦言,結合目前市場的估值,他還是會比較穩健。“一方面,尋找行業內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新能源行業的成長前景不用懷疑,那么行業內真正具備競爭壁壘的公司,即便短暫調整也不會影響其長期的公司價值,這是建倉的基石;另一方面,還是會采取市值下沉的模式,積極挖掘各個環節的隱形冠軍,尋找預期差較大的公司。如果你足夠勤奮,不斷地‘翻石頭’,總能找到不那么擁擠的賽道和公司。”
展望后市,鄒慧認為,一方面國內經濟的韌性依然很強,上市公司的企業利潤可以維持增長態勢,同時貨幣流動性預計將維持寬松的狀態,而居民資產轉移配置的趨勢仍在延續。因此,他對A股市場維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如果出現調整是較好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