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了《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標,北京市2023年擬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車3000輛,全面降低終端應用成本超過30%。2025年再新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車輛超過1萬輛。
這是什么概念?截至2019年底,全國加氫站總量是69座,這意味著僅北京市一個地區就可以讓全國總數在4年后增長50%。
另外 ,方案還提出在2025年前將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累計實現京津冀區域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這意味著全國氫能產業鏈或可達萬億規模。
據統計,目前已有河北、廣東、山東、浙江、北京、上海、重慶等多個省市在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發展氫能產業,地方支持力度頗有當年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態勢。
而在資本市場方面,更是把這種熱情發展到了極致,今年以來氫能源概念板塊大漲52.26%,跑贏滬深300接近60%,這種走勢一點也不亞于新能源汽車板塊。
氫能潛力無限,運輸物流將成應用突破口
氫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同時在地球所有元素儲量中排第三,豐富的儲量保證了能源供給的充足性。
在地球上,氫能蘊含在水資源中,這也使得開發氫能的原料非常容易獲取。
氫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能源形式,在能量載體中與氧氣結合放能的產物為水,對環境不造成任何污染,是真正實現零碳排放的清潔能源,還可以實現“氫經濟”循環。
作為世界上密度最小的氣體,氫氣的熱值為142MJ/kg,是煤炭、汽油等傳統燃料的3倍以上,因此氫能代替汽油作為交通運輸的燃料是下游應用的主要突破口。
《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亮點就在于對氫能的應用場景做了進一步的明確。其中就包括推廣氫燃料車替換柴油車4400 輛;以生鮮和醫藥市場等冷鏈物流、流通配送和工廠作業倉庫為重點,推動5000 輛氫燃料叉車替換以及鼓勵探索氫能在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醫療、農業及食品等領域的示范應用等。
政策力度空前,參與全球競賽
在十三五之前,我國氫能政策主要側重于對氫能與燃料汽車相關技術研發的鼓勵和支持。
進入2019年之后,相關支持政策明顯加速頒布,當年頒布4個氫能政策,并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20年頒布相關政策5個,被列入《能源法》能源屬性被承認;2021年迄今為止頒布3個相關政策,其中“十四五”規劃中特別提出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在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氫能產業獲得持續的關注。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更是有一批省市將發展氫能作為實現碳中和的途徑,研究規劃了氫能產業發展的路徑。
浙江省“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加快氫能應用,探索發展氫燃料電池發電裝備,推動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在用戶側的應用,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城市公交、港口物流等領域應用,到2025年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1000量以上。
河北省發改委在《河北省氫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2年全省示范運行氫能公交車、物流車1000輛,重載汽車100輛,建成加氫站25座;到2025年全省氫能產業鏈年產值達到500億。
而在國際方面,美、日、德等早已開始布局相關產業。
美國最早在1990年便開始推動氫能產業的發展,最近公布的一份價值3.5萬億美元的預算中,更是提出對“清潔能源”減免稅收以及撥款,以支持它們在制造業和運輸業的發展。
德國也發布了《德國氫行動計劃2021—2025》,為氫的研發和應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超過87 億歐元的預算,另外還提出了歐洲聯合氫項目倡議,計劃將22個歐洲國家的氫項目互聯互通,共同發展。
歐美國家快速發展,我國各地政府快馬追趕,上一個全球各國家預期一致的賽道正是如日中天的新能源汽車。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中國氫能聯盟的預測顯示,到2030年,中國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在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氫能將在中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至少達到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可減排約7億噸二氧化碳,產業鏈年產值約12萬億元。
市場空間巨大,政策大力支持,上市企業也明顯更積極地進行布局。
濰柴動力作為我國重卡行業的龍頭企業在氫能的應用突破口進行了布局。公司于2020年募資130億元,其中20億元用于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項目。
光伏巨頭隆基股份與陽光電源同樣沒有閑著。隆基股份與無錫高新區政府簽署了新型氫能裝備項目合作協議,投資3億元在無錫建設電解水制氫設備基地,運用隆基最新研發的電解水制氫技術預計到2022年底將實現年產1.5GW氫能的能力。
陽光電源則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設立氫能事業部,研究開發大功率PEM電解制氫裝備,并于2021年4月推出了國內首款綠氫PEM電解槽,是目前國內可量產功率最大的PEM電解槽。
巨頭接連入局,氫能發展的預期已是明牌,萬億產業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