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車時代,大多數人購車的第一選擇往往是合資車,這背后既是對合資車實力的認可,也是對合資品牌的認可。即便后續國產燃油車在技術上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國產車在燃油車市場的話語權與合資車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但來到新能源市場后,合資車和國產車的地位就發生了兩級反轉,國產新能源汽車反倒成了更多消費者的第一選擇,即便合資品牌近兩年已經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但收效甚微。那么,合資新能源汽車的出路到底在哪呢?
轉型態度決定高度
“三年一小改,五年一換代”,這是燃油車市場幾乎所有品牌都在恪守的潛規則,但在新能源時代,汽車的更新迭代已經可以和每年都換代的手機相提并論,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汽車的更新迭代周期已經比手機還要更短,這是內卷之下的國產新能源汽車給出的答案。
事實上,產品頻繁更迭的初衷,是車企想自證自身的創新性、強化自身的標簽,但將汽車打造成快銷品的做法歸根結底還是一把雙刃劍。為了應對行業內卷,部分車企不惜拼速度只顧追求短期利益,造車只為了賣車,對產品品質偷工減料的現象層出不窮。更何況,高頻次的更新迭代犧牲的也是老用戶的利益。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合資品牌很難擺脫傳統燃油車市場的包袱,畢竟外資車企需要考慮的不僅僅只有國內汽車市場,更要考慮到全球汽車市場,而海外市場并不像國內汽車市場這么內卷,且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情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合資新能源汽車賣不動后,轉銷海外市場的原因。所以說,合資新能源汽車就不太可能像國產新能源汽車這樣高頻次地更新迭代,競爭力自然也就差強人意了。
至于外界普遍質疑的合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問題,說實話,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門檻并不高,這一點國內的跨界玩家中就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只要有錢就能夠造出新能源汽車。當然,想要在核心技術上實現行業領先也并不容易,特斯拉就是其中的代表,即便旗下車型幾年都不更新迭代,依然有競爭力。
綜合來看,合資品牌想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分得一杯羹,就必須拿出令人信服的態度,即便現在大多數合資品牌都已經有了新能源產品,但更多品牌也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帶來的產品力似乎僅局限于在燃油車的基礎上將發動機換成了電機,更有甚者還在堅持走“油改電”路線。試問,這樣的合資新能源汽車能有未來嗎?
所以說,合資品牌想要在新能源市場扳回一城,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態度,對待轉型的態度也就直接決定了轉型后的高度。在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上,合資品牌中做得比較出色的也就只有大眾和寶馬,今年的別克也勉強算是一個,從這些合資品牌的成功中或許也可以看到破局的方法。
價格是決定成敗的主導因素
從銷量來看,上汽大眾ID.家族在11月份銷量就達到了14360輛,這一成績雖然只能勉強和主流新勢力品牌相提并論,但在合資品牌中,上汽大眾ID.家族卻是最成功的案例,且ID.3(參數丨圖片)從2021年上市以來的累計銷量也已經突破了20萬輛。
至于寶馬這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寶馬i3和iX3兩款“油改電”車型,特別是寶馬i3,在上半年的時候也著實火了一把,豐富的終端優惠直接讓用戶忘記了“油改電”的身份,甚至還出現了一車難求的現象。
從上汽大眾和寶馬在新能源市場的成功也可以發現兩者的共同點,其實就是降價,當初ID.3剛上市的時候起步價就已經接近16萬元,對于這一級別的純電動汽車來說,如此定價簡直不要太過盲目自大。直到去年ID.3給出了更大的終端讓利后,這才讓ID.3的銷量有了起色,進入到2024年后,上汽大眾不僅對ID.3進行了升級換代,在價格上也務實地給出了不到13萬元的起步價,如果算上優惠,現在入手ID.3的最低價格已經來到了12萬元左右。
不難看出,阻礙ID.3走量的最大障礙其實就是價格,同樣在寶馬i3這里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豐厚的降價優惠,身為“油改電”的寶馬i3根本就沒有出路。比同級國產新能源汽車定價更高,這是合資新能源汽車在燃油車時代就遺留下來的老毛病,如果還想在新能源時代走燃油車時代的老路,最終的結局就只能是失敗。
除了在價格上要更務實外,產品競爭力同樣重要,雖說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是“三電”,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購買新能源汽車用戶的關注點已經從“三電”轉變為了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而合資品牌大多又是理工男,對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毫無經驗,這才是合資新能源汽車與國產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差距。
如何解決這一短板呢?大眾同樣給出了標準答案,就是尋求和中國新能源品牌的合作,面對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的短板,多以互聯網起家的新勢力品牌有著先天的優勢,所以大眾就和小鵬汽車建立了合作。2023年7月,大眾宣布計劃向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并基于各自核心競爭力共同開發純電動車型;同年12月,大眾與小鵬簽訂戰略技術合作框架協議;今年4月,大眾宣布與小鵬進一步拓展合作,聯手研發全新一代準中央電子電氣架構;7月,大眾與小鵬汽車再次簽訂電子電氣架構技術戰略合作聯合開發協議,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從大眾和小鵬一年之內連簽四份協議就不難看出,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將是大眾新能源汽車未來需要攻克的重點,待解決了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的短板后,大眾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品力已經追上了國產新能源汽車。按計劃,大眾和小鵬合作的首批兩款車型也將在2026年就要問世。
綜合來看,合資品牌想要在新能源市場分得一杯羹,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產品的定價,盲目自信的定價換來的只會是慘淡的銷量;其次就是在智能化領域的短板,這是所有合資新能源汽車的通病,如果沒有成熟的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即便是轉型成功,也只會局限于低端新能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