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21年的風口,新能源汽車當之無愧。各互聯網大廠紛紛下場造車,無論是手機廠商、地產大鱷,還是科技巨頭,都想分一杯羹。
巨頭扎堆,沖向風口
一車未賣,恒大汽車總市值卻高達5900億港元。有句俗語:草鞋沒樣,越編越像。這句話用來形容恒大造車再適合不過。從人人吐槽的PPT造車,到如今9款車參展上海車展,恒大將它的PPT逐漸變成了一個事實。
造車這件事,還真不是說說而已,聲勢不可謂不浩大。上一波造車潮中生存下來的堅持夢想,繼續造車;傳統車企加速轉型,開始造車;各行各業的巨頭搶占風口,宣布造車。這其中還有像華為這樣,參與造車但不造整車的,但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真是誰都想摻一腳,生怕自己“落后就挨打”。賣房的恒大、賣手機的華為、造無人機的大疆,就連釀酒的五糧液都不甘落后。
萬億級市場,燒錢造車
國內的巨頭,最在行的就是燒錢。外賣、直播、P2P,乃至如今的社區團購,大都是一個套路,瘋狂燒錢,殺出紅海市場,最終只有一個結果。絕大多數消亡、跑路,留下一地雞毛,只有唯一唯二的寡頭高高矗立。
造車這件事有多燒錢?蔚來董事長李斌說,沒有200億不要造車。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恒大砸了474億元。而曾聽到互聯網造車頭就疼的雷軍,如今也真香了,再次創業劍指造車,先投入100億元,還有100億美金在路上。
華為高喊著不造車不造車不造車,只是提供“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這就像包子的餡料、電腦的CPU、手機的iOS系統。從本質上來說差不離,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巨頭們造車不是說說而已,蛋糕誰都想分,“鈔能力”加速造車再合適不過。
巨頭們為何這么看中新能源汽車行業呢?
汽車行業經歷了數十年的快速增長,如今已經出現負增長。而新能源汽車則是行業中唯一的高速增長點,2019年純電動汽車的增速更是超100%,且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長。據國際數據,未來10年,電動汽車數量將增長800%。
占據新能源汽車半壁江山的特斯拉,巔峰之際,市值超86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萬億元),馬克斯也憑此問鼎世界首富。誰不想將馬克斯的成功在國內復制?“剎車失靈”事件也僅僅是登山路上的一塊石階。
就目前而言,各巨頭還處于燒錢造車的初級階段,離競爭的格局還離得遠得很。至于未來,各大勢力是各自為戰還是抱團,都是未知數,誰能成為“一哥”尚且未知。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造車的試錯成本太高,如果輕易投入市場,造成的后果可就不好說了。所以,各大廠商還得多打磨產品質量。畢竟,2020年,新能源汽車召回車輛高達35.7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