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總量控制、建立分級分類保護體系、建成智慧管理平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以來,武漢著力構建全過程濕地保護新體系,不斷擦亮“國際濕地城市”名片。
武漢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6月9日聽取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據介紹,武漢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濕地總面積1624.61公頃,位居內陸副省級城市第一。武漢擁有6個國家濕地公園,是全國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最多的省會城市,也是全球首個千萬人口以上的“國際濕地城市”。
武漢沉湖濕地里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資料圖) 魏斌 攝
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湖泊三線一路、濱水臨山地區規劃管理規定等要求,武漢堅持“以底定圖”完善濕地保護體系,組織編制《武漢市濕地保護發展規劃(2023—2035年)》,制定“河湖碧波安瀾計劃”“濕地花城錦繡計劃”,將“濕地面積不減少”和濕地保護納入林長制考核評價體系,并開展全市重要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試點。
截至目前,武漢在13處濕地自然保護地和3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安裝微氣象、水文、鳥類聲紋和圖像識別等物聯感知設備,建成全市域智慧濕地管理平臺,為濕地保護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下一步,武漢還將進一步強化濕地保護法治保障體系,加強濕地保護利用,在適宜合理利用的區域內,探索開展自然體驗、科普教育、觀光休閑旅游等活動,有效發揮濕地多種功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