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三年前輕易獲得風投和私募資金,到現如今陷入運營資金枯竭卻籌錢無門,西方清潔能源技術融資寒冬已至。
高利率、高通脹、政策搖擺、競爭加劇等因素疊加,導致西方國家清潔能源技術初創公司融資渠道越來越窄、融資規模嚴重縮水,今年以來多家企業相繼破產清算。從兩三年前輕易獲得風投和私募資金,到現如今陷入運營資金枯竭卻籌錢無門,西方清潔能源技術融資寒冬已至。
洶涌來襲的破產潮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今年以來,美國已有4家大型可再生能源企業申請破產,創下2014年以來新高。彭博社匯編數據顯示,今年將是2014年以來企業申請破產最多的一年,其中包括負債超過5000萬美元的公司。
5月,美國電池創業公司Ambri申請破產。作為曾經的液態金屬電池制造先鋒之一,Ambri始終未能將其液態金屬電池產品雛形帶出實驗室,最終因為技術路線受限且產品無法實現量產而走向末路。
8月,美國儲能電池制造商Moxion Power申請破產,該公司創立后不久開啟大規模擴張,吸引諸多投資者,包括領投A輪和B輪融資的亞馬遜、微軟等公司,過去4年籌資1.1億美元。
Moxion Power倒閉原因一方面是擴張速度太快導致產能規模跟不上擴張腳步,另一方面是產品競爭力和性價比較低,美國戶儲市場集中度頗高,特斯拉、SolarEdge 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8月,美國住宅太陽能公司SunPower申請破產。在此之前,該公司股價持續下挫,甚至已經跌至每股只有幾美分,多項核心業務均已暫停。SunPower首席轉型官Matthew Henry表示,SunPower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危機,原因是太陽能市場需求急劇下降以及無法獲得新資本。
與此同時,太陽能和電池供應商Swell Energy也表示,將在維持目前企業架構的同時逐步縮減業務,目前融資形勢十分不樂觀。此前,Swell Energy從軟銀愿景基金等多家機構融資數億美元,但線下融資渠道進一步收窄,只能保證現有業務線暫時正常運轉。
截至今年上半年,海外太陽能行業融資能力持續下挫。國際市場調研機構Mercom Capital指出,上半年,海外市場太陽能企業IPO籌資規模同比下降75%。
抵擋不住的高利率
房地產市場低迷、利率高企、政策支持不足等因素,成為壓死西方清潔能源技術初創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往在風投界受寵的清潔能源企業,如今因為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和商業化路徑而陷入困境。
美國經濟盡管在經歷疫情后有了一定復蘇,但高利率加劇資本融資難度,使企業面臨額外財務壓力。美聯儲在降息方面的遲緩反應,令許多需要進入市場尋求資金的初創企業備受擠壓。
舊金山聯儲和克利夫蘭聯儲近期研究發現,美國勞動力市場仍在增加通脹壓力,同時美國租金通脹可能要到2026年才會消退。種種通脹跡象將進一步加劇美聯儲本輪寬松周期的降息難度。
與石油和天然氣發電相比,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往往更容易受到利率上升影響。利率每上升5%,風能和太陽能的平準化度電成本就會增加1/3,但天然氣的平準化度電成本只會小幅上升。
此外,政策支持不足同樣是重大不利因素。據悉,美國政府一直強調可再生能源對于能源轉型和氣候行動的重要性,但在財政和政策支持方面卻始終無法與時跟進,這種缺乏連貫和系統化的政策支持,使得企業在融資和業務部署方面步履維艱。
以美國屋頂太陽能市場為例,其增長主要受到低利率和利好政策推動,這讓普通消費者可以負擔得起安裝成本而且可以將多余太陽能電力賣回給電網以此盈利。
然而,隨著利率增長加上部分州取消鼓勵措施,以SunPower為代表的住宅太陽能安裝商正在走上絕境。SunPower總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最大太陽能市場,該州此前削減了家庭和企業向電網輸送過剩太陽能電力獲得報酬的基準。
漸行漸遠的投資者
不難看出,西方清潔能源技術初創公司正在遭受“融資鏈斷裂”這一現實洗禮,其中大部分已經不堪重負走向破產,僅余小部分茍延殘喘,這進一步凸顯出行業普遍面臨的挑戰,即清潔能源初創技術高資本需求與投資者對短期回報的期待之間形成巨大矛盾,最終導致投資者漸行漸遠。
事實上,大部分清潔能源技術初創公司,在經歷了初始融資和技術研發之后,一直未能找到通向大規模商業化的有效路徑,這使得他們在資源消耗和時間投入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吸引投資者的能力。
全球投資銀行Moelis清潔技術聯席主管Arash Nazhad表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化是一個資本密集的過程,當前出現融資匱乏和缺失是因為越來越多公司識別不出自身運營風險,支出大于收入且沒有明確途徑實現技術商業化。“燒錢但又缺乏明確盈利路徑,難以為繼是必然。”Arash Nazhad坦言。
站在投資者的角度,當前風投資金在分配上正在向其他技術領域傾斜,比如人工智能等數字化科技領域,這給清潔能源技術初創公司融資帶來擠壓。
風險投資公司拉克斯資本普通合伙人Bilal Zuberi表示:“大部分清潔技術公司一直無法實現利潤率增長,從而開辟出一條通往盈利的道路,這迫使愈來愈多風險投資者將現金儲備中超過預期的一部分,投向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和國防科技等領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前發布《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指出,2021至2050年間,實現凈零排放增量投資為每年0.9萬億—2.1萬億美元,而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每年價值為110萬億美元。為解鎖更多適應資金,應該采取財政和監管激勵措施,降低私營部門投資風險,同時探索創新融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