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杰爾·比利博士是國際公認的生物技術和制藥行業高管,在藥物篩選和開發方面擁有超過25年的經驗。但當他準備利用制藥技術的新發現創立自己的公司時,出人意料的是,他卻轉向了方興未艾的可替代能源領域。
比利并不是唯一一個離開生物制藥領域前往清潔能源技術領域淘金的人,諸如比利這樣的科學家跟著錢走,風險投資商也正在加快投資替代能源技術的步伐。清潔能源工業包括可替代能源、循環利用、環境保護、降低污染等方面,下一波偉大的革新和投資正在清潔能源工業涌現,就像曾經喧囂一時的生物技術工業一樣。
美國國家風險資本聯盟聲稱,風險資本選擇清潔能源技術作為一個領域,是期望從中漁利。風險投資研究機構道瓊斯屬下的VentureSource公司的數據顯示,清潔技術領域的風險基金從2002年的2.16億元上升到去年的25億元,2008年上半年,風險投資商在清潔能源領域投進了16億美元,同生命科學領域的投資基本持平。同時,從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生物領域的投資下降了40%,創歷史最低紀錄。
生物制藥也并非“門前冷落鞍馬稀”。美國旗艦風險投資公司的合伙人杰姆·馬瑟森說:“新藥研發的創新和投資仍然處于健康的發展水平。”但許多生物公司明顯感到他們融資更困難,劍橋生物科學公司的合伙人麥克爾·帕維亞說:“投資者更為謹慎。”風險資本強調減少風險,并且更賺錢,一個新藥能否成為“搶手貨”并不很清楚,但僅僅天然氣市場就值1500億美元,這使得風險投資對清潔能源技術趨之若鶩。
很多大的生物制藥公司裁員,小的生物制藥公司無法吸納那么多員工,處于創業階段的公司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新藥研發領域預期的巨大失業風險也使生物技術工業慢慢失去光澤。
而清潔技術領域成為“香餑餑”并非風險投資商一時興起,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美國最大的風險基金克萊納柏金的合伙人之一、甲骨文公司前總裁雷·萊恩說,最近幾年,因為油價上漲和石油供應的有限性,人們對清潔能源的興趣日益加深。同時,美國希望能夠獲得能源獨立、期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愿景也是驅動因素。
許多清潔技術的增長主要由投資人、發明家以及具有深厚生物制藥學背景的企業家推動———這強調了兩個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工業之間的密切聯系。萊恩說,制藥公司曾花巨資在研發領域,為了開發新藥進行了與細胞有關的大量研究,同時也探索了包括細菌、病毒、基因等方面的機制,這些關于細胞生存、死亡、變異、繁殖的研究也可以用于清潔能源開發。
由頂級風險投資公司克萊納柏金和德國化工業巨頭巴斯夫公司支持的盧卡公司使用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來培育微生物,就像“基因生物反應器”一樣,這些微生物通過消耗碳氫化合物,會在農場產生天然氣。
過去常常處于新藥開發和生物科學“先鋒”地位的科學家和高管們發現,在新興的替代能源領域,他們的技術和技能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利發現他的許多背景知識能夠應用于這家命名為EnrQi的新公司。他一直很驚詫于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如何變成光能再轉變成化學能,他的職業一直聚焦于新藥研發,當他的同事們發現一個蛋白質受體在光的照射下發生變化時,他立刻將其同替代能源聯系了起來,接下來的更多研究導致了將二氧化碳轉變為穩定的可存儲能源的分子。
專家說,具有扎實生物制藥知識的人非常適合清潔技術公司,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其他專業的人才流向清潔能源領域。新英格蘭清潔能源理事會的聯合主席海曼特·塔內加說:“同能源聯系密切的公司常常類似于生物技術公司的發展,因為兩者都經歷了一個長長的醞釀期,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也存在著很大的技術風險。生物技術系統的管理團隊非常適合處于新創期的清潔能源公司。”
過去的20年,人們見證了生物制藥令人驚奇的進步;現在,該輪到清潔能源技術“縱橫四海”了。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