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新能源行業一路高歌猛進的當下,新能源二手車市場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熱鬧。貶值快、市場混亂、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讓消費者紛紛放棄了新能源二手車。由于市場的低迷,二手車商的庫存周轉周期更長了,經營上的壓力也導致一些玩家破產或者主動退出。新能源二手車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作者 | 潘濤
編輯 | 劉楊
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片熱火朝天,但它的二手市場,呈現出的景象卻天差地別。
“買新車的時候價都不便宜,賣二手車的時候,價低了車主不賣,價高了車商不收,因為不好賣。”一位二手車商表示,新能源二手車由于貶值太嚴重,撮合交易的難度要遠高于燃油車。
貶值的不僅是價格,還有市場的接受程度。新能源汽車在一、二線城市已經擁有了廣泛認知和用戶基礎,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在二手車市場,這套邏輯卻不再適用。
曾在深圳經營二手車生意的陳誠表示,走進二手車市場的用戶中,大部分人的目標依然是燃油車,即便是一線新能源品牌,也不好賣。
“一、二線城市的新車確實要比二、三線城市賣得好,但是二手車不行。二手燃油車都被那么多人誤解,更何況新能源?”陳誠說。
市場的冷淡直接拉長了庫存的周轉周期,增加了經營風險,一些二手車商干脆放棄了新能源業務。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新能源汽車一片火爆的背景下,新能源二手車市場為何依然雞肋?
1、新能源很火,二手車生意卻不好做
2020年上半年,疫情的陰霾還沒有散去時,陳誠就在深圳新開了一家二手車行。
最開始,陳誠瞄準的是燃油車,但沒過多久,他就調轉方向,做起了新能源二手車的買賣。陳誠轉向的理由,首先是因為深圳燃油車車牌價格昂貴,對比之下,新能源車牌不僅免費,也容易拿到。再加上前期的幾筆新能源車交易都挺順利,讓他對自己的轉向更有信心。
陳誠更大的信心來自于市場的潛在機遇。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根據這份文件,到2025年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將達到汽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即便當前整體的汽車銷量不再增長,按照2019年的銷售規模計算,新能源汽車2025年的市場規模也將超過500萬,相當于當前的4到5倍。
如此看來,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提升,新能源二手車市場的繁榮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留給陳誠創業的時間卻并沒有那么充裕,不到一年,他的二手車行就因為只做新能源車“破產”了。據他透露,目前深圳也有一些主營新能源的二手車行,但都過得不算好,“只說是能活下來吧。”
在陳誠看來,目前還在這個行業堅持的二手車商,幾乎都是看中了新能源發展的風口,而能否堅持到最后,比的無非是誰背后的資金實力更雄厚。
他表示:“現在周轉時間都挺長的,幾乎都要兩三個月,什么概念?深圳這邊單是一個車位每月就要4000多塊,10臺車就是4萬多。”而且車子屯在手里,也意味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資金無法挪動,現金流壓力特別大。
北京情況也不算太好,因為交易熱情不高,賬算不過來,二手車商們對于新能源車型的期待并不高。一些二手車商即便經營新能源業務,為其預留的場地面積往往也非常寒酸,不想收,更不敢收。
在低線城市,因為新能源汽車市場普及程度不同以及認知差異,二手車市場的情況更加揪心。北方某三線城市二手車商向《豹變》表示,他們干脆不做新能源車業務,“沒人要,不收。”
即便是二手車行業內的頭部平臺,也不敢染指新能源二手車,而是做更穩妥的流量生意。
據一位二手車經銷商透露,他每個月向某頭部平臺繳納3萬元,然后從平臺獲得120條賣家的線索信息。不過,這些線索信息想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單子非常難,用戶往往會參考線上價格貨比三家,留給經銷商“騰挪”的空間并不多。
2、一年虧10萬,快速貶值的二手車
一邊是未來的機遇,一邊是行業的冷清,像陳誠這樣的從業者成為夾在中間先吃螃蟹的人,同時也是犧牲品。
在陳誠看來,新能源二手車市場不景氣,最重要的原因是車型貶值太快、太狠。他表示,自己經手的一款新能源新車當時要20多萬,“然后現在二手車只要10萬,只開了一年。”
另一位從業者也證明了新能源汽車保值率的慘淡,除了個別擁有較好銷量的一線品牌保值率尚可,“三線品牌沒啥銷量的慘不忍睹”,歸根結底還是市場需求不夠,“需求大,保值率就高,沒需求,保值率就低”。
貶值成了新能源二手車繞不開的話題,但和燃油車主要因為車況、里程等情況帶來的折損不同,新能源汽車折損的條件更多。
今年以來,資本涌入、車企林立,使得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迅猛,早期低端的油改電很快就成為歷史,如今更是掀起了智能汽車的浪潮,產品迭代速度遠超燃油車。對行業發展來說,這是好事,但對于二手車來說,卻成了負擔。
今年5月,理想汽車對理想ONE進行了一次升級。改款之后的新車,在設計、舒適性以及輔助駕駛等多方面都有升級,而且價格只上浮了1萬元。這引發了大量老車主的不滿。
產品更新過快,老用戶尚且不滿,對于持幣觀望的二手車買家來說,新款一出,舊款自然成了叫不起價格的明日黃花。
汽車產品迭代的影響還只是一方面,作為新能源汽車成本占比最高的部件,電池的成本占比接近40%。于是,電池的更新換代也直接影響了新能源二手車的保值率。
2019年7月,小鵬汽車G3 2020款上市。這款新車相比2018款的G3在續航里程上有明顯提升,標準續航版和長續航版的續航里程分別達到了400km和500km,價格在14.38萬-19.68萬元。相比之下,2018款的G3,其續航里程只有351km,卻比2020款更貴,價格在22.78萬-25.78萬元。
一時間,不少“鵬友”粉轉黑。無奈之下,何小鵬在微博發長文道歉。
此外,對于用戶來說,電池的高昂價格本身也是一種負擔,更換一塊電池動輒需要幾萬元,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到了二手車市場,這些存在“瑕疵”的電池,則成為二手車商的砍價利器。
另一大影響新能源二手車價格的原因就是降價。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逐步成熟,車企制造的成本進一步降低,降價將是順其自然的趨勢。
在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雖然憑借強大的品牌效應和認知度,特斯拉在二手市場幾乎保持了最好的保值率,但每一輪瘋狂降價,無疑也是對老用戶和車商的一次次沖擊。畢竟,新產品動輒便宜十幾萬,老產品的價格能不跟著降嗎?
3、市場混亂,缺乏標準
種種因素匯集,讓新能源汽車的保值率變得不堪一擊。雖然隨著行業的成熟和穩定,這樣的問題或許還能得到解決,但在認知層面,過去的刻板印象卻難以改變。
在最為普遍的認知里,二手車市場的標簽就是“水深”“坑多”“混亂”,這樣的情況在新能源二手車市場表現得更明顯。
陳誠的二手車行不到一年就關門了,在他看來,盡管保值率過低帶來了不穩定性,但新能源二手車評估的混亂,則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不信任,讓行業更加難走。
以電池檢測為例,他告訴《豹變》:“我認識的這些人里面,沒有人敢拍著胸脯說,自己的測試沒有問題。”
在今天的二手車市場,絕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依然是遵循燃油車的檢測路徑,圍繞產品的車況、行駛里程等因素進行評估。但事實上,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在核心結構上大不相同,發動機、底盤等核心部件如今已經被電機、電控等取代。
對于不太熟悉的新能源車型,二手車商們甚至只能遵循“經驗主義”,“幾個車商挨個問一遍,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誰都摸不準。”
不僅是二手車商在摸著石頭過河,車企同樣如此。
早在2015年4月,特斯拉就在中國推出了“保值承諾”服務,其主要內容是:在車主貸款購車三年后,若車主有車輛回購需求,特斯拉在經過條件審核后,將以約50%的購入價格回購車主的Model S。
在新能源汽車保值率奇低的背景下,特斯拉的這項服務聽起來還算良心,但有兩個前提不可忽略,首先,車主購入Model S時的貸款額度需為車輛購入價的60%以上;其次,車主在三年內的行駛里程需少于6萬公里,超出部分將按照3.25元/公里扣除保值價格。
有保值回購政策兜底,無疑為特斯拉打開中國市場發揮積極作用,但這項政策卻并沒有推行很久,僅一年多就終止了。據經濟觀察網報道,有用戶在行使回購權力時,還被特斯拉多番刁難,被告知“不予回購”。
保值回購說得好聽,但實際情況是,車企早已設置了諸多保障,需要購買指定車型、使用金融貸款等,都是常見套路。
一位二手車商舉了雷克薩斯某油改電車型的例子,“保值回購都是有條件的,需要辦理一項金融業務進行分期付款,三年內付清44%的車款后可決定是否繼續月供”,放棄月供的話,可以按照約50%的保值率進行回購。
類似的保值回購服務,威馬、幾何、北汽新能源等車企也都推出過,門檻無一不高。對于不明就里的消費者來說,憑借這道障眼法,車企成功打消了消費者擔心貶值的疑慮。至于用戶“上車”之后的事情,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4、結語
新能源汽車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今年上半年,百度、滴滴、小米等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造車,新能源行業迎來二次爆發。未來幾年,賽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產品迭代,電池升級,甚至直接打價格戰,都是可能發生的事情。
這些影響將持續“折磨”新能源二手車的保值率。
而在保值率之外,新能源二手車的回收本身也讓人卻步——行業不僅沒有通行的檢測標準,甚至有車商連相關的檢測儀器都沒有,而車企的回購往往又充滿套路,缺乏誠意。
由此形成了一組鮮明的對比,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多光鮮,它的二手車市場就有多落寞。
如何打破這種尷尬局面?至少目前來看,大家都沒有答案。